“還能是什麼事,楊閣部啊,皇爺得知了這消息高興的不得了,如此大功,皇爺專程命咱家過來宣旨。
寒暄什麼的,進了城再說,楊閣部,咱家還是先將旨意宣讀了吧。”高時明也拱了拱手笑道。
剿滅流寇的消息傳到宮裡,高時明也很高興,楊嗣昌立下如此大功,莫說是皇爺命他來,他自己也很願意辦這件差事。
說著就有小黃門捧著個精致的紅木盒子過來,高時明十分恭敬的取出了聖旨。
楊嗣昌立刻正了正衣冠,表情也瞬間變的肅穆。
“楊嗣昌接旨。”
說著楊嗣昌跪倒在地,他身後的數千將士、包括保定府大小官員,還有周圍的老百姓都相繼跪倒在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自朕繼位始,虜乃四入,寇則十一年矣,師徒暴露,黎庶顛連,國帑匱絀,而征調未已,中夜思惟,業已不勝愧憤。
百姓為流寇荼毒,不堪其擾,流寇實乃朝廷之心腹大患矣,朕因流寇夜不能寐,久矣。
督師嗣昌,以敬薑之德,班昭之學,奮其勇略,著績戎行,使流寇不能狂。
今先生滅李闖、撫張獻忠、羅汝才,為朝廷絕一大患,朕聞之喜不自禁,朝堂上下無不感念先生之功德。
先生大功,朕心甚慰,封太傅,晉左柱國,賜金三百兩。
流寇已絕,於天下赤子言,亦為幸事。
是以,昭告天下,鹹使聞之。
欽此。”
聖旨寫了不少字,既有崇禎皇帝乃至整個朝廷,因為流寇的事憂愁幽思的夙願,更多的是對楊嗣昌的誇獎。
崇禎皇帝不吝溢美之詞,將楊嗣昌裡裡外外都誇了個遍,信重之意都已經溢了出來。
一般而言,除非有特彆重要的大事,天子下旨都不用詔曰,而是用製曰、敕曰等。
詔曰不同於其他幾種聖旨的最重要一點,是昭告天下,聖旨一旦發出不僅是給楊嗣昌的,還要將其下發到整個國家的所有州府縣,讓全天下的百姓都知曉。
剿滅流寇當然算是件大事,楊嗣昌得此殊榮自然心中得意非常,但他臉上卻沒有絲毫的表露出來。
“臣,楊嗣昌,領旨謝恩!”楊嗣昌恭恭敬敬的接過聖旨。
在這一刻,仿佛之前受到的所有質疑,都變得那麼微不足道。
為了剿滅流寇,楊嗣昌已經好幾年沒有這麼高興過,雖然過程很艱辛,甚至好幾次都差點讓李闖逃出包圍網。
加征三餉也好,就地征糧也罷,其實都是楊嗣昌的險棋。
他承認自己有賭的成分,但他賭對了。
想起這幾年遭受的委屈,楊嗣昌心中冷笑,那些曾經詆毀過他的,暗中給他使過絆子的。
還有那些不聽從他命令、或者對他的軍令虛與委蛇的。
待他見到天子,全部都要秋後算賬。
以他如今的功勞,天子必然對他聽之任之,那些人,一個都彆想好過!
還有那個叫張世康的渾人,以前他顧忌東林黨人,不想與之交惡,如今流寇已決,自己與那張世康、乃至東林黨人,也都該有個了斷了。
念及此,楊嗣昌剛站起身來,卻聽到高時明問道:
“楊閣部,押運的這些俘虜裡,李自成可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