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拋磚引玉,他就是那塊磚(1 / 2)

他就是用屁股來想,也知道大明的海禁政策為啥是這副樣子。

走私唄?

大地主大官僚有身份有背景,悄摸搞走私,賺取高額利潤。

他們為啥不同意開海?開海了所有人都能合法做海洋貿易,他們還怎麼搞壟斷?怎麼賺取高額利潤?

天子禁海,是目光短淺覺得倭寇總鬨事,乾脆禁海了事。

可下頭的人支持天子禁海,那絕對是沒安好心。

想起崇禎老哥,張世康有時候覺著挺可惡,有時候又覺著挺可憐。

能乾的都被他辜負,不能乾的卻被他信任,在位的十七年,不知多少立誌報國的忠臣良將直接或間接因他而死。

你說他可憐吧,也確實,憑良心講,這老哥確實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

甚至張世康覺著,沒人比崇禎老哥更想中興大明。

唉,有時候就是這樣,跑題了。

加征於民,是飲鴆止渴,開源節流,重點從來不是節流,而是開源。

海洋貿易若是搞好了,大明就會擁有源源不斷地新收入,一切的矛盾都將逐漸化解。

總之,開海是早晚的事。

而開海做生意,那就得有貿易品,咱中國的老三樣絲綢、茶葉和瓷器,在外國確實暢銷。

但基本上大半都是靠陸路運輸,自西域一路向西,抵達阿拉伯地區後,經由阿拉伯商人運抵地中海。

這是一條已經很成熟的、運營了上千年的銷售網絡。

老三樣當然也可以走海運,但更多的貿易品才能帶來更多的利潤,而紡織品就很重要了。

張世康對於商賈、對於貿易的理解,確實讓宋應星刮目相看,他覺得有些話似乎可以說了。

因為他發現朝廷的這位新貴,對商賈、對工學似乎確如茅元儀所言,不僅沒有絲毫排斥和歧視,甚至還很熱切。

隻是他發現張世康說的一大堆話裡,有一個小小的漏洞。

“可是大人,如何將紡紗效率提升八倍呢?”宋應星小聲道。

做工學的,最忌諱眼高手低,想了那麼多,說的也確實有些道理,可問題的根源仍舊沒有解決。

是啊,如何將紡紗效率提升八倍呢?

對於現在大明都在用的紡紗機,宋應星倒是有一定把握改良,能提高一點效率,但也僅僅是一點。

宋應星之所以詢問的那麼小聲,是因為他早看出這位小大人是在那啥,他不忍或者說不敢太駁人麵子。

可沒曾想,張世康就等著宋應星這句話,他一拍桌子道:

“這可問到了點子上了!”

作為後世九年義務教育的被網之魚,張世康對於近代工業史,尤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等等還算熟悉。

他突然有點感激當初的那位曆史老師了,為了應對高考,當時的曆史老師特意將所學的內容精簡成了順口溜。

每一句不僅朗朗上口,為了加深印象,還都包含了一個相關的曆史故事,而這裡頭,正好就有關於珍妮紡紗機的創作靈感。

張世康當即命手下尋來一部紡紗機。

事實上,他還是頭一回看到這玩意兒,但張世康表示儘在掌握。

他似模似樣的搖了搖那紡紗機,左右看看,一副很懂的樣子。

但內行人宋應星微不可見的搖搖頭,他幾乎可以斷定,這小大人定然不會用。

張世康當然沒打算當著大佬的麵紡紗,隻見他一腳就將紡紗機給踢翻在地。

茅元儀還當是張世康不小心的,熱情的就將紡紗機給扶了起來。

張世康又是一腳再次將紡紗機踢翻。

“茅將軍彆扶,就讓它倒著。”張世康無奈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