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明的鹽政,張世康不否認曾起到過不小的積極作用。
但時過境遷,當這項政策已經淪為官僚們牟利的工具時,該改就得改,該廢就得廢。
“啟稟陛下,臣也認為目前的鹽政已經不符合國情,但具體如何改還需從長計議。”戶部尚書海中期第一個道。
海中期雖然擔任戶部尚書還不到一年,但他早些年曾做過巡鹽司的官吏,知道張世康說的一點都不假。
鹽畢竟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資,可常年以來卻成為鹽商和官員們謀取私利的工具,朝廷能從中分到的,不足他們貪墨的一成。
“這還需要什麼從長計議,本侯都想好了,取消鹽商,從生產到售賣由戶部直接接管。
而且鹽的價格應當平價銷售,能保持不虧本便可。
諸位閣老,本侯沒跟諸位開玩笑,朝廷想搞錢,方法多的是,沒必要總是想著苦一苦百姓。”張世康隨口道。
然而,他這隨口就說出來的新政,卻讓在座的閣臣都皺起了眉頭。
倒不是說這個政策有多高明,而是為什麼冠軍侯總是能很快的給出改革的方法。
從人品上來說,他們對張世康這等權臣都是敬而遠之,甚至反感的。
但若從能力來說,他們卻又挑不出什麼毛病來,這兩年來的所作所為雖然非常非常草率,甚至可以稱之為殘暴。
可從結果而言,或是創收,或是節流,對朝廷無一不是好的。
“朕以為冠軍侯所言極是,諸位閣老覺得呢?”崇禎皇帝這次先發表了他自己看法。
這全是因為張世康說的那句,朝廷想搞錢,方法多的是。
因為崇禎皇帝心裡頭十分清楚,張世康不會騙他,太多的事情可以證明了。
崇禎皇帝都沒意見了,李邦華等人當然也就沒有出言反駁,於是關於鹽政的改革也就很快通過了。
這條改革倘若是去年的這個時候提,張世康用屁股想,也知道,必然會引起滿堂朝臣的一致反對。
因為那些朝臣都是既得利益者,鹽商們獲得的巨額利潤,會十分有默契的分作好多份兒,在京官員都會有分潤,唯獨朝廷沒有。
他們的理由甚至都冠冕堂皇的很,什麼不與民(鹽商)爭利呀,什麼祖製呀,站在道德製高點上引經據典。
可是,現在那些人都去見了他們的祖宗,隻能去跟他們的祖宗談祖製了。
鹽政的改革,勢必會讓那些鹽商失去最直接的收入,但誰會在乎呢?
如今的海中期等閣臣廉潔都是出了名的,鹽商們腐蝕官員格外狠毒,他們都是十分厭惡的。
站在崇禎皇帝的角度,隻要不繼續剝削底層百姓,就什麼都好說。
這條改革通過了之後,張世康將手裡的文簿往後翻了一頁。
“我大明每年的財政支出,大概可以分為官員俸祿、宗室支出、皇室支出、兵餉錢糧、以及應對災情的賑災支出等等。
那咱們就一個一個的過。”張世康十分平靜的道。
他手裡的文簿,就是之前他所提到過的一攬子的改革計劃。
東林黨集團被他徹底清掃之後,改革的阻力幾乎已經沒有了。
如今他與崇禎老哥手握軍權,國庫的銀子從來沒有如此充盈,鄭家又能暫時支援糧食,此時不改革,更待何時呢?
李邦華等人聞言都正了正身子,戶部尚書海中期甚至還多看了一眼張世康。
拋開張世康這個權臣的身份不談,這小子雖然年輕的不像話,但在改製這件事上倒是很合他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