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階級平衡(1 / 2)

自古以來,改革都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大事。

而大明這兩年來的改革,可以說是大刀闊斧了。

所以改製的過程中,產生的一係列問題也非常多,戶部自打去年開始,開足了馬力,一直到現在,戶部都是六部裡最忙碌的衙門。

這主要是因為不論是土地改製還是稅製改製,亦或是戶籍、挖渠都跟戶部有關係。

改製過程中的問題,也一直都在解決,但總是解決了這個,又冒出新的問題。

這便是大刀闊斧的弊病了,張世康倒是抱著,隻要對底層百姓足夠善待,不論如何大明都不會亂起來的念頭。

但還是有些改動,造成了不好的影響,而宋應星所說的顧慮,隻是其中之一。

是啊,又免欠賦,又免今年田賦,朝廷還花費巨額錢糧挖渠。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朝廷是要大力發展農業呀!

待遇提上來了,枷鎖也去除了,誰特麼還當苦哈哈的匠戶呀?

從古至今都存在著鄙視鏈,大明也是如此。

士農工商是鄙視鏈,三教九流也是鄙視鏈。

騎兵鄙視步兵,步兵鄙視火器兵,火器兵鄙視衛所兵、鄙視軍戶,軍戶鄙視匠戶,匠戶……匠戶沒什麼好鄙視的。

軍戶是曾經衛所將領的農奴,匠戶是官老爺、士紳老爺的免費工人,不僅被人白嫖,還要挨罵,連頓飯都沒有。

若是朝廷有大活兒需要更多的匠人,便會征召外省的匠人去進京幫工,路費沒有,夥食自備,到了做工的地點,不好意思也沒工錢,頂多管你一碗稀飯。

這樣的待遇,還是處於鄙視鏈的最底端,誰特麼還當匠戶?

“眼下製造總局的幾個比較著急的工坊,再有一兩個月的工夫也該完工了。

不論是那遂發式火銃,還是老畢他們在研製的火炮,亦或是那改良過的紡紗機。

倘若需要量產,都需要數量龐大的各類匠人,雖說隻要提高每月的薪水,總能征召到一部分。

但是公爺,短時間內還成,長此以往,等這批老匠人都習慣了種田,而忘了手裡的技藝,傳承便沒了,而且幾十年後又從哪兒招募匠人?”

宋應星十分憂慮的繼續道。

張世康聞言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是一下子給種地這部分的百姓好處太多,以至於階層都有些失衡了。

不過張世康隻皺眉了片刻,便釋然。

平心而論,免除舊有欠賦,和今年的田賦,都是張世康建議的,那是因為底層百姓實在太苦了,去年又因為動亂耽誤了不少地方種田。

但倘若說給的好處太多,卻也不對,而是因為單單給了農人優待,卻沒有對匠戶做平衡。

“也該提升一下匠人的存在感了。

宋老,我打算給匠人整理一套完備的優待體係。

將各類匠人分級,設定各自的標準,由官府來負責考核,以木匠為例,除了學徒之外,往上是一級木匠,二級木匠,三級木匠。

具體分幾級,這還需要宋老、畢老等專家來定。

但是這待遇,最低一級應當比農人的收入要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