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大明、乃至曆朝的作戰中,軍中主將往往都是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以最大程度的提振士氣。
這當然是一把雙刃劍,張世康很早就知道。
這兩年,張世康倒是以軍令的形式告知大明各路軍鎮的主將,不到萬不得已,主將本人不得以身犯險。
但仍舊不能解決主將一旦身死,對軍隊造成的巨大士氣打擊。
張世康說話的聲音並不大,隻有離他最近的秦良玉、孫維藩等少數幾人聽到了。
“隻要大帥老實的在後頭呆著,咱們近衛軍的士氣,絕對散不了。”孫維藩甕聲甕氣的道。
言下之意,你小子莫逞能,咱們近衛軍就能嘎嘎亂殺。
你負責嘎嘎,我負責亂殺。
張世康連理都沒理孫維藩。
“或許可以在戰前,便由主將指定特定副將繼承指揮權,並將此消息告知全體將士。”秦良玉折中了一下道。
這是大明目前軍律中有提及的,隻是主將鮮少會將此事告知全體將士,以至於主將一旦身死,士氣難免會遭受重大打擊。
但若是在戰前便明確了指揮權的接替,並且讓所有士兵都知曉,不論如何,即使主將身死,士兵也總能有個新的主心骨。
但張世康仍舊不置可否的搖了搖頭。
若是指定的副將也死了呢?
若是接替的參將也死了呢?
主將倘若當著全體士兵的麵,一次性指出一係列的指揮權接替者,那這仗還打不打了?
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指揮權上,而是在其他的方麵,隻是張世康一時間還未想明白。
流寇的大軍撤退後,第一次運輸的白杆兵已經全部登陸,並迅速的開始在灘塗上原來流寇火炮陣地列陣。
五十多艘運輸船迅速轉舵,開始往返。
所有人都清楚,渡江作戰計劃已經初步成功。
而朝廷一方的成功,便是流寇一方的初步失敗。
當張能奇在永川城內醒來時,已經是第二天的淩晨。
他是被一發炮彈的餘威擊暈的,倒是沒有受太重的傷,隻是腦袋疼的厲害。
早有士兵將當時的情況告知了他,並且告訴張能奇,朝廷大軍已經連夜全部完成渡江。
而在張能奇倒下的時候,便早有傳令兵將前線的消息傳了回去。
張能奇麵露苦澀,這一戰不僅沒能阻止朝廷渡江,還將整整五十門各式火炮也給丟了,連帶著還死傷了兩千多將士。
實在是敗的徹底。
戰敗對於將領來說,倒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張能奇隻是覺得憋屈,他感覺胸膛裡有一股子氣鬱結在那裡,使他總有一股無名火。
下午的時候,從成都方向來了幾個宦官,張能奇立刻知道,應當是他義父興師問罪的信。
雖然憋屈,但張能奇還是跪地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格老子的,教你不要輕舉妄動,你強要去跟那張世康硬碰硬,如今折損了許多兵馬,連老子的炮都丟了。
驢球子,入你娘的毞,欽哉!”
……
pS:感謝愛看書於晏送的完結撒花,額,還沒完結呢呀,我感覺這故事才剛開始寫……
還有蟎清沒滅,蒙古諸部未收服,還有小日子過得不錯的……還有殖民、大航海貿易、還有與歐洲列強的博弈。
書的成績確實一般,但故事還算完整,我會耐著性子慢慢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