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找誰說理去?(1 / 2)

“這中策……兒臣認為,向朝廷投降也是不錯的選擇。

隻要朝廷能答應放過咱們,大不了將軍隊解散,義父也能做個富家翁。”張定國又道。

張定國深知朝廷不會那麼容易相信他們會投降,畢竟他義父在此之前,已經投降了好幾次,每次都是渡過難關後立馬反叛。

而根據他對大明朝那位崛起新貴的推斷,那張世康也不會輕易接受他們投降,多半會附加很多苛刻的條件。

比如解散軍隊,並對他們嚴加看管,不許他們四處亂跑,不許他們科舉等等。

但不論怎樣,總歸是能活。

然而張獻忠聽了這話眉頭皺起就沒有舒展開來。

“我兒還是太天真了,你可知道咱們犯下多少罪行?

你爹我還跟李自成那狗東西,一塊刨了朱明的祖墳。

聽說朱由檢那廝小肚雞腸的很,又多疑,咱們若是真的交出兵權投降。

估摸著沒多久就會死於非命,這個中策不好,不好!”

張獻忠對朝廷是沒有絲毫信任度可言的,正如同他認為朝廷不會再相信他一樣。

張定國似乎已經猜到義父不會選中策,所幸是義父並未因此苛責他,便又繼續道:

“上策,朝廷既已決定攻打四川,而咱們又無險可守,四川已經待不下去了。

兒臣以為咱們或許可以去往雲貴,兒臣已經探明了兩條可以通行去往雲貴的路。

隻是山路崎嶇,或許很多東西帶不走。

但隻要咱們逃出四川,或去雲南、貴州兩省占山為王,或經雲南去往舊港,都是可能的出路。”

以張定國的判斷,朝廷這次對四川是誌在必得的,即使他們可以挫一挫朝廷軍的銳氣,畢竟朝廷軍也隻有幾萬人。

可是張定國卻知道,朝廷軍隨時可以調動更多的人馬來,他們即使贏得一時,早晚還是個輸。

攻守之勢已異,如今是朝廷可以輸一次、十次,可他們再輸一次,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然而古往今來,上中下三策之說,一般決策者都很難去選擇上策,甚至選中策的都少。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所謂的上策,一般都不是決策者會考慮的,即使知道那樣做或許是對的。

可張獻忠是誰,曾經的八大王,現在的大西國皇帝,現在讓他去占山為王,做個山大王。

如今孰勝孰負還尚未可知的情況下,就灰溜溜逃往深山,是懦夫的表現。

至於那舊港,山高路遠,人生地不熟的,前程也是未卜的,鬼知道那邊是個什麼情況。

“還是你那下策好,不對,我兒你是說反了吧,那該是上策才對。”張獻忠嘀咕了一句道。

“隻要咱們能打贏朝廷,隻需要一次大勝,為父必當窮追不舍,直到將他們趕出四川。

隻要咱們能扼守住通往四川的那幾條道,朝廷再想進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張獻忠十分篤定的道。

不論如何,入川的朝廷兵馬也隻有那點人,隻要他拚一拚,總是有機會的。

張獻忠不怕死,卻怕窩囊的死,他連老婆孩子都不在乎,唯獨在乎是否痛快。

所以他認為這義子的上策是下策,下策是上策,至於中策,也是太過窩囊,不好不好。

“兒臣……皆聽義父的。”張定國心裡歎了一口氣站起身來,躬身拱手道。

他早在來的路上,就猜到了是這個結果。

他太了解自己這個義父了。

但即使知道是這樣,作為臣子,該說的他還是要說。

六歲的時候,倘若不是他義父救下並給他吃的喝的,那時他早就被凍死在榆林的冬夜裡了。

所以,他尊重義父的選擇,無非是個死罷了。

……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