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
帝國銀質勳章!
豈能兩全其美?可以!
一時間,在場的人再度爆發歡呼。
雖然這兩個獎項都是麵向全天下的匠人,但身處製造總局的匠人,皆認為自己便是最優秀匠人中的一員。
也就是說,這個獎項,所有人都有機會,都能角逐!
張世康隨後再次讓所有人安靜下來,將兩個獎項的評判標準公布。
其中主評人有兩人,為張世康與崇禎皇帝,助評則由製造總局的七位理事擔任。
評判的核心標準很明確,核心便是此發明對於軍事、農業、工業等方麵的促進作用有多大。
比如以手工業為例,宋應星改良出的新式紡紗機,提升了數倍的紡紗效率,從長遠來看,便可以大大促進整個大明手工業的突飛猛進。
而工業的發展又是多方麵共同的結果,比如紡紗效率提升,必然帶動相關產業的進步,這是相輔相成的。
是以倘若宋應星在這個獎項設立後公布新式紡紗機,便可角逐甚至獲得革新進步獎,拿到一枚銅製的帝國勳章。
當然宋應星對玻璃的改進也算是一項科技的進步。
得虧是水泥還未試製成功,否則第一個偉大發明獎,幾乎可以塵埃落定。
水泥對於近代工業的發展有多大作用,自不必說。
而畢懋康在魯密銃的基礎上改良成的遂發式火槍,以及對於黑火藥的改良,都算是革新進步的範疇。
倘若紙殼定裝彈能投產並在戰場上得到實際反饋,也有資格角逐革新進步獎。
如果可以攻克膛線槍這一世紀難題,極大增加火槍的威力和精度,張世康認為,頒個偉大發明獎,毫不為過。
目前而言,對於科技進步的獎賞,最高隻到帝國銀質勳章,擢升榮譽伯爵,也就是終身伯爵。
至於帝國勳章的最高等——金製勳章,自然將頒發給擁有極大軍功的將士。
如果說製造總局更趨於理論,那拿著製造總局的產出,付出血與火代價打贏了一場規模浩大戰爭的勝利,便是絕對的實踐。
而且戰功,本就應該高於其他,畢竟專製主義時代,攻城略地,為帝國開疆拓土,才是大力發展一切工業、農業等科技的最終目標。
革新進步獎一年一評,且最多三個名額,偉大發明獎三年一評,且最多兩個名額。
這與全天下數十萬上百萬的匠人規模來比,自然是不容易。
可也正因為如此,含金量才足夠高,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天下人對於工學、農學等此前不被重視學科的積極性。
張世康的一番講話,無疑將在場匠人的情緒激發到了最高點。
可他還是覺得有提升空間,於是等人都冷靜下來之後,張世康決定再度給匠人們添加一把柴火,讓這些匠人的情緒直接升天。
“還有一事告知諸位,今歲春闈,將加入農科和理工科,凡是有二級匠人職稱者,皆可參與今歲春闈。
哦,好教諸位知曉,本人乃是今歲春闈農科和理工科的主考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