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最美的青春”(1 / 2)

晚上馮辰躺在床上,努力回想著前世觀看原劇。

“最美的青春”中那些相關的劇情,然後又想了想未來幾年的事。

這次他去塞罕壩支邊,也算是響應上級號召‘上山下鄉’了。

其實‘上山下鄉’並非始自‘大風天’,它從20世紀50年代便被倡導。

至60年代而展開,70年代末結束。

上山下鄉有兩大模式:農場(包括兵團、乾校)和插隊。

與農場模式不同,插隊屬於集體所有製,無需政審體檢等手續。

也沒有嚴格的名額限製(赴邊疆除外),顧名思義就是安插在農村生產隊。

和普通社員一樣掙工分、分紅分口糧。

而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鄉,以農場模式為主。

因‘大風天’造成了,中學生滯留學校。

到1968年我國就出現了,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六屆初、高中學生,(即“老三屆”)一起畢業的奇景。

插隊模式也成為,上山下鄉的主要模式。

人數規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動員力度之強、國內外影響之深,都是空前絕後的。

“插隊”從此成為了,一個特殊意義的詞彙。

提到“插隊”就不用提“ZQ”,就不用提“上山下鄉”了。

這種模式也是學自北邊,毛熊在1954年大規模墾荒運動中。

改變了過去移民開荒的辦法,而以城市青年為墾荒主體。

兩年裡一共動員了,27萬城市青年移民墾荒。

此舉既解決了糧食短缺,又解決了城市青年就業問題。

此時的馮辰正坐在火車上,突然想起來如今已經是66年了。

原劇以塞罕壩造林人的,真實事跡為原型。

講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以馮程、覃雪梅為代表的18個來自我國各地的畢業生。

他們和承德圍場林業乾部職工組成開荒隊伍,積極響應祖國號召植樹造林的故事。

但那個開局是六十年代初,此刻馮辰的時間線就有點晚了。

就在這時久違的係統,再次冒了出來。

“叮...宿主無須擔心,係統已經將原劇時間線略微調整,宿主可放心攻略劇情。”

馮辰聽到係統的回答,心裡稍微放了點心。

當馮辰到了承德之後,便先到承德圍場管理處表明來意。

圍場的林業乾部,看到馮辰的證件之後,馬上表達對馮辰的感謝!

並說道:“馮辰同誌!歡迎你加入塞罕壩,我馬上安排你的工作。”

這時馮辰又問道:“請問你們這裡,有沒有一個叫馮程的人?”

林業乾部疑惑的問道:“有,你是?”

馮辰笑著回道:“他是我的堂弟,我們是親堂兄弟!”

林業乾部聽了之後,頓時驚呼道:“哎呀!原來你是馮程的堂兄啊!那可是太巧了,不過馮程現在正帶著一批學生,正在壩上植樹造林呢!”

馮辰想了一下說道:“那我上壩找他去。”

林業部門的領導,看了看天說道:“現在已經是下午這時候上壩,到地方恐怕天都黑了,壩上雖然很荒涼,但還是有狼不安全啊?”

馮辰看了一下天空,說道:“我當過兵,在原單位是一名保衛科長,你們能借我一把武器嗎?”

林業乾部又查看了一下,馮辰的相關資料。

最後決定給馮辰一把五六半,並讓他順便運送一批物資上壩。

此時塞罕壩的天氣已經很冷了,壩上也早就下過雪了。

上級給馮辰弄了一個爬犁,讓他趕著上壩。

馮辰是下午出發的,當他快到壩上的時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