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馮辰的步伐依舊謹慎至極。
每一步都謹小慎微,生怕有一絲不慎便引發無法挽回的災難。
不久,另一處危機又悄然浮現。
一枚絆發雷一頭被尖銳的竹簽,深深釘入泥土之中。
另一頭則被一塊沉重的石塊牢牢壓製,無聲地威脅著每一個靠近的生命。
這顆絆發雷的設置也非常歹毒,一旦有人經過不注意絆發,不單單是爆炸破片殺傷。
當這個絆發雷爆炸後它周邊的碎石,也會瞬間化成傷人的利器,隨著衝擊波四散開來。
不過這個絆發雷倒是好解決,隻是將絆線絞斷即可。
排除險情後馮辰繼續前進,當他們即將走出雷場的時候。
剛剛走了沒兩步,馮辰又發現了一個“子彈雷”。
這個子彈雷製作工藝非常簡單,它的戰鬥部就是一顆子彈。
因此成本低,材料來源廣泛,可以大量製造。
而且其性能可靠,安全係數高,重量輕,易於攜帶,布設速度快,隱蔽性好等特點。
所以這東西在二戰時期,就被各個國家廣泛使用。
不過讓馮辰無奈的是,這顆‘子彈雷’還是華國在六十年代生產,提供給南猴子的抗M的。
這款‘子彈雷’使用的還是56式7.62普通彈,放置在一根竹管內部埋入地下。
質量200克,全長115,直徑60,擊發壓力150~300N。
當敵人踏上地雷時,雷底的擊針會擊發子彈,彈頭射出後打穿敵人的腳板或大腿。
如果是輕型車輛觸雷,還能夠破壞輪胎。
此時馮辰他們已經臨近半山腰,如果這是在戰鬥進行的時候。
踩中‘子彈雷’的戰士雖然傷不至死,但是需要有人把他抬下去。
一方麵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戰士失血過多死亡。
可這樣又反而會給進攻部隊,造成非戰鬥減員甚至會影響戰鬥進程。
隨著馮辰一步步的探索排雷,陸陸續續又排除了許多地雷,一條通過雷場的通道也終於打通。
隻不過在馮辰排除的地雷裡,發現有很多都是我們自已生產的地雷。
這讓馮辰也很是無奈和氣憤,像69式、72式等多種反步兵跳雷。
尤其是72式反步兵跳雷,這些都是我國自主研製的塑料跳雷。
其技術先進,結構新穎,特彆是其獨有的塑料雷殼包裹殺傷鋼珠。
以及可溶解保險機構,均為世界首創。
塑料雷殼包裹殺傷鋼珠的設計,減小了雷體的死重量,並降低金屬特性,增加了探雷難度。
而且72式反步兵跳雷,裝填了650枚預製鋼珠,殺傷半徑14米,幾乎沒有殺傷死角。
還能對敵軍的腰腹部產生致命打擊,就算是臥倒也難逃一劫。
這些殺人利器也都是,當初我們支援給南猴子抗M的。
昔日的盟友,曾經的備受我們關愛的‘小老弟’!
此刻竟揮舞著我們親手打造的武器,矛頭一轉,對準了我們自已。
看到這些如今反噬自身的利刃,令馮辰心中泛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自作自受”之感……
當通過雷場之後,鐘躍民就帶人走到了前麵。
眾人來到距離Lao山主峰,不遠的位置停下。
鐘躍民銳利的目光穿透了叢叢密林,認真審視著主峰的敵情。
而他身旁的戰士則一絲不苟地,記錄著每一處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