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是不是為了他的某個隊友還在隱藏實力,誰也不知道。
在經過了yes的連續10場三分絕殺和連續7場中距離絕殺後,現在有人說yes可以連續十場籃下上籃絕殺,他們都是願意相信的,哪怕這聽起來似乎相當的匪夷所思。
總之,yes的實力對現在整個nba來說,依舊是相當神秘的存在。
yes神秘沒有關係,他的隊友們的神秘被打破了就好。
因為yes有著nba曆史上最強的輔助能力,在yes的輔助下,他的這些隊友們的實力也是相當的撲朔迷離和不好判斷的。
打個比方,上賽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隆多是垃圾,可是這個公認的垃圾,卻是聯盟的助攻王!
那麼問題來了,隆多到底是什麼水平?
真的有聯盟助攻王的水平還是真的隻是一個垃圾?
上賽季的隆多是一個例子,這個賽季的杜蘭特同樣是一個例子。
杜蘭特最開始的時候,實力很糟糕,這個也是公認的,杜蘭特當初可是能把隆多史上最垃圾球員稱號輕鬆掠奪的。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垃圾球員,他居然是得分王!
杜蘭特的得分王可不是現在他的實力得到一定認可的頭銜,而是他之前早就有的頭銜。
所以,那個時候杜蘭特的實力到底是垃圾還是得分王的實力或者是其他的實力?
總之,一群不那麼出色的球員在yes的輔助下打出了一個個不可思議的數據的時候,全世界都對超音速隊內球員的實力失去了判斷力。
全世界隻知道,這些家夥剛剛來超音速的時候,肯定都是一群垃圾!
米利西奇是沒有人要的水貨榜眼,米爾薩普是沒有人要的平庸臀男,隆多則是一個網上被人鬼畜和調教嘲笑的‘網紅’。
杜蘭特就更加不用說了,杜蘭特的存在讓全美一大堆和他相似的球員失去了追求籃球夢想的機會,科懷倫納德事件現在都依然在被不斷的提起。
神秘!
yes不止是自己無比的神秘,同樣也讓他的隊友們看起來無比的神秘。
在這種情況下,yes和超音速絕對是聯盟最難對付的球隊之一。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嘛。
這個道理,全世界都懂。
而現在,全世界終於真的是懂了!
太陽這場比賽不止是贏了超音速,也讓yes身邊的那些隊友的上限被看的清清楚楚。
米利西奇的進攻不穩定性,讓他看起來達不到全明星的上限,他的進攻什麼時候穩定下來?米利西奇的進攻也許存在於很多米粉的夢中。
隆多的投籃什麼時候可以具備穩定性?不是在針對誰,也許在很多隆粉的夢中,都不存在隆多投籃穩定的畫麵。
沒有進攻,沒有投籃,這樣的球員就算可以成為全明星,那也不是完整的全明星級球員。
這樣的球員,不具備成為一隻球隊二當家的實力,除非兩人可以把自己最強的防守和傳球提升到最頂級。
但是,他們能做到嗎?
很顯然,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米利西奇這個和拜納姆齊名的五顏六色洗剪吹會成為一個防守大師?本華萊士那種的?
隆多這個曾經的網紅控衛,真的能成一個組織大師?斯托克頓那種的?
都不可能!
所以他們的上限就是這樣了。
而杜蘭特的上限,也許比他們更低!
杜蘭特的進攻可沒有提升到隆多的組織和米利西奇的防守那個層次。
而他除了進攻之外的其他素質更是讓人噴飯。
這是一個毫無疑問的準全明星實力的球員!
這樣的球員甚至比隆多和米利西奇更加的不適合當老二。
可是,這些不能當老二的球員,卻在之前為球隊老二爭的凶殘的不行。
yes的這個大王的身邊,沒有2,有的都是一堆五六七**。
在nba的曆史上,大王小王級彆的球員身邊,從來沒有出現過靠一堆五六七**去拿到冠軍的。
“所以我們才說yes如果這個賽季奪冠,將會創造史無前例的神話,雖然這不可能!”
“當yes身邊的首發球員依舊是杜蘭特,隆多,米利西奇和米爾薩普這些實力有限的五六七**,yes就永遠不可能奪冠!”
“yes隻是大王,不是神!”
在椰黑媒體這樣的狂歡下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盯著超音速和湖人在3月21號的這場比賽。
超音速在主場輸給太陽後,將會客場背靠背的挑戰湖人。
湖人這場比賽也是背靠背,客主背靠背,昨天湖人在鹽湖城。
可以說,對超音速和湖人來說,這場比賽都很難打。
這場比賽真的是對雙方球員精神和體力的極大考驗。
可是,這場比賽再艱難,對兩隻球隊來說,都是必須要贏下來的比賽。
湖人贏了,就能把超音速的戰績拉到他們的同一個水平上!
這就是把超音速拉下西部第三的窗戶紙啊,不捅破可不行!
椰黑媒體們很滿意湖人球員在這場比賽的態度。
瘋狂的態度!
哪怕湖人球員比超音速球員年齡大很多,體力更吃虧,他們都拚了一整場。
對這些湖人球員的態度,他們是真的讚歎。
隻是,對於這場比賽的結果……
當比賽哨音響起的那一刻。
111比107的比賽,格外的刺眼!
客隊在前,主隊在後。
超音速客場擊敗了湖人!
“難道yes不是在吹牛,他真的能做到對湖人,掘金和馬刺的全勝?!”
“這怎麼可能?!”
媒體席上,椰黑媒體們在懷疑人生。
而球場上,科比同樣在懷疑人生。
“說好的我們是一樣的呢?!”
為什麼你前麵鐵了後麵可以不鐵?!
鐵的時候鐵到死。
準的時候,準到瘋。
難道yes從來沒有鐵到死過?!
“難道又是我想多了?”
作為一個心理大師,科比現在是真的有些懷疑人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