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然猜測,太空電梯的項目應該就隱藏在空間站製造技術後麵。
畢竟想要製作太空電梯,就必須先有空間站作為基石。
畢竟太空電梯都是從上往下‘放’的,而不是從下往上‘立’的。
而空間站這種東西,光做出來還不行,還得有把它送上去的能力。
目前華國、不對應該說全世界所使用的化學火箭,載重能力實在是太低了,想要把一個完整的空間站送上天,如果不考慮失敗的損耗,至少也需要數年的時間。
等到那時候人類都已經毀滅了。
所以必須要先升級推進力,才能夠快的將空間站送上天。
也就是可變比衝等離子體推進器。
你說用核聚變炸上去?那隻能收獲一個大號的斷了線的風箏。
但是如果要使用可變比衝等離子體推進器進行推進的話,就需要極為龐大的電力,如果不能在上麵直接裝一個聚變反應堆,那可能必須要通過超導電池和無線電力傳輸的方式結合供電,才有可能滿足需求。
不過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如果我們不需要脫離地球的引力範圍,那麼反重力技術也許可以使得很簡單的就將空間站送上太空。
隻不過如果這個反重力場真的這麼方便的話,那麼還需要建造太空電梯嗎?
周然對此表示懷疑,從反重力場進度條上孤零零的0%就可以想象它的難度了,而且係統列出來的參考資料也是寥寥無幾。
這麼一看果然科技星圖就像蜘蛛網一樣錯綜複雜,每一個科技都和其他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周然有點好奇之前錯過的人工冬眠技術後麵又有著什麼樣的科技了。
不過不管怎麼說,目前最重要的還是通用人工智技術,畢竟體驗過完美實驗助手,這是最直觀的感受人工智能的強大。
雖然周然看著科技星圖暢想了一下未來,不過眼前量子計算機還隻是存在於自己的腦海之中,其他的不管是什麼大餅都要靠邊站了。
有了幾乎達到量產要求的圖紙之後剩下的就比較順利了,畢竟不是反應堆那種巨型工程,在材料齊備的情況下,周然隻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就將量子計算機的原型機給搞了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周然發現係統給出的量子算法並非完全創新的算法,而是在現有的算法上進行大幅的優化,使得能夠在乾涉相消之後得到幾乎100%的準確率。
周然不由得感歎,雖然知識上都是已知的內容,但是如果要讓他來進行優化,能夠把算法優化到這個份上不知道要花多久。
這套量子係統並非將現在市麵上所有係統推翻重來,為了易用性,整個係統埋藏底層,相當於一層虛擬機一樣,能夠對在這套量子係統上運行的任何操作係統進行加速。
類似操作係統和量子芯片之間的聯通媒介,這樣就不需再單獨為量子係統適配單獨的軟件,完美保留了兼容性。
周然使用試了一下,感覺和用自己的量子筆記本的感覺差不多,不管輸入什麼幾乎都可以瞬間得到結果。
接到周然的通知之後,趙局馬不停蹄的趕到了周然的實驗室,表情看起來似乎比周然本人還要興奮。
“這就是通用量子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