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之後,返回艙帶著三名航天員和樣本數據返回地麵,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航天員從一麵燒成黑色一麵燒成金色的返回艙中成功出艙,獲得了英雄般的待遇。
為了防止前庭功能失調和立耐力不良而導致的暈眩和昏迷,在攙扶下出艙的航天員們被安置在特製的椅子上,由醫護人員在旁邊進行各種檢查,以及進行獻花拍照等。之後便會立刻被送到專用的醫保車上進行詳細的檢查。
根據現有的研究數據,在4-18的天的短期飛行後,出現立位耐力不良的概率有20%到30%,19天以上的長期飛行中出現立位耐力不良的概率高達80%以上。
除此之外,如果人類長期在太空中生活,還會導致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等一係列的變化,會使得身體全方位的變弱。
如果周然想要讓空間站真正的成為空間樞紐,那就必須要考慮這種情況下對空間站內部人員的影響,並且儘可能地消除對人類產生的不良後果。
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通過像車輪一樣的轉動產生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也是目前最有可行性的方法。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種方式生成的重力會產生重力階梯。
如果想要達到一個G的重力,在半徑16米的時候需要一分鐘轉8圈,如果半徑100米需要一分鐘轉3圈,而到了半徑1000米,隻需要一分鐘轉1圈。
另外如果半徑16米,一個一米八的人,腳的位置產生1g的重力,那麼頭的位置重力隻有0.88g,這個差距還是挺大的。
如果半徑100米,頭的位置就是0.98g,如果是1000米則是0.99g。
也就是如果想要使用這種方式方式產生重力,那麼至少半徑要到100米以上才不會產生不舒適的感覺。
不過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方式減弱這種不舒適的感覺,那就是減小重力。
如果旋轉所產生的離心力不是1g,而是和月球相當的六分之一g,這種重力梯度就會進一步減弱。
當然,這些都是從設計的角度考慮,如果從實用角度考慮的話,這類問題可以通過吃藥來克服這種暈眩感。
另外這些都是通過各種手段來使空間站模擬地球上的環境,如果真正的想要長期在太空之中航行,除非把星艦做成空間站這種規模,或者參透了引力的奧秘,不然就必須要進行基因調整使得人類能夠適應太空中的生活。
將航天員護送走之後,落地的返回艙被裝上吊車,然後運回基地進行各種數據分析。
一個多月之後,國家新聞頻道做了一檔節目,邀請了航天員們給大家分享一些太空中的小故事。
其中航天員程風在節目裡分享了這樣一個事情,在和月球軌道艙會合的時候,曾經在鏡頭中出現了兩個同樣清晰並且完全對稱的軌道艙。
眾所周知,月球軌道上的軌道艙隻有一個,所以鏡頭中出現的另外一個軌道艙,必然是一道‘鬼影’!
如果不排除鬼影的乾擾,航天員在進行對接操作的時候必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導致艙毀人亡。
於是航天員聯係地麵控製中心:“請問一下這時候有鬼影,上麵是真的還是下麵是真的?”
“控製中心明白,請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