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天災人禍(2 / 2)

同年,遼東地區風起雲湧,大小淩河之戰爆發。

黃太吉親自掛帥,率領著滿蒙十多萬雄兵猛將湧向遼東,對明朝軍隊展開了一場,規模宏大的圍剿作戰。

孫承宗苦心打造的淩河防線,在黃太吉的打擊下支離破碎。

祖大壽率領的遼東軍主力,陷入了後金軍隊的重重包圍之中,在大淩河城內猶如困獸猶鬥。

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絕境下,祖大壽帶領將士們咬牙苦撐,頑強抵抗了數月之久。

然而,最終還是在彈儘糧絕之際,不得不向黃太吉詐降。

黃太吉眼見勝利在望,心中大喜過望,本欲趁此良機一舉攻破錦州城,將後金與大明的防線推進至山海關一帶,從而獨霸遼東全境,再無後顧之憂。

隻可惜天不遂人願,由於出征時間過長,糧草供應逐漸枯竭。

無奈之下,黃太吉隻得下令摧毀大淩河城,帶著疲憊不堪的十多萬兵馬,退回了盛京老巢。

而在那座曾經固若金湯的大淩河城中,竟然遺留下了一千多門各式各樣的火炮,以及數不清的火槍和火藥,統統成為了黃太吉的戰利品。

隨著這些戰略物資落入後金手中,這場戰役也以後金的大獲全勝,畫上了句號。

明朝在遼東的所有戰略部署,全都被後金政權徹底打亂,大明國北方局勢,也變得愈發嚴峻起來。

明軍漸漸失去了,對錦州以北廣袤土地的實際控製權。

明朝和後金之間的戰鬥力差距,此時已經非常明顯,明軍被迫在遼東地區,由進攻態勢轉為戰略防禦態勢。

黃太吉在遼東地區占儘優勢後,他又將視線,轉向了朝鮮和西方蒙古各部。

他計劃通過武力,首先實現長城以北地區的統一,積蓄力量後,再對明朝發動一場全麵戰爭。

黃太吉夢想著,能像他的祖先那樣占領燕雲之地,或者像蒙古的成吉思汗一樣,讓後金國的旗幟飄揚在每一片土地上,將整個大明國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

馬超搖晃著略感暈眩的腦袋,凝視著不遠處的村民,見他們正對著龍頭塑像,虔誠的跪在地上磕頭。

心中暗自咒罵著上天,對中華大地的不公,憤恨專製特權階級的血腥殘暴,悲憫百姓們如螻蟻般無助的命運。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所製定的那些計劃,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加速推進了。

天下形勢糜爛,他這位時空穿越者,絕對不能坐視不管,必須要采取行動來改變這一切。

山東大地即將陷入混亂,孔有德和耿仲明的亂兵,白蓮教的農民起義,彌勒教的聚眾造反,就猶如三把利刃,砍斷了山東百姓生活下去的希望。

山東泰山山脈周邊,土匪隊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他們高舉著替天行道的大旗,召集流民,與官軍在萬千大山中展開遊擊戰。

這不僅使各地局勢動蕩不安,還在與官匪的反複交戰中,給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匪過如梳,兵過如蓖,官過如剃,那些在君主專製統治下的武裝力量,壓根就沒有一個是好東西。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