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為而不恃(1 / 2)

馬超力排眾議,決定親自率領五十人去攻打衙門,玩一手擒賊先擒王。

這段時間裡,馬超和參與此次行動的將士們,還進行了多次的模擬演練,將各種可能存在的問題逐一解決。

由於天天都在進行演練,甚至把馬超自己都練的深感無趣,然而士兵們卻在其中找到了屬於他們的快樂。

士兵們利用演練的機會,分組進行對抗訓練,相互之間穿戴好藤甲,用木槍進行刺殺和格鬥。

最終得出的結果是,僅僅九名黃埔學校的少年學員,就能相互配合著,擊敗二十名沒有經過拚刺訓練的原山匪兵。

這也使學員們的威信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讓那五百名被收編的泰山匪都敗的心服口服。

崇禎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依然是千裡冰封,寒風凜冽,馬超再也無法忍受這種無聊的等待,毅然決然的率領三百名人民軍士兵踏上征途。

他們這一次沒有攜帶任何甲胄,隻是人手一根兩米長的木棍,腰間藏著一把鋒利的鐵矛,在皚皚白雪上分批行進。

一路上,他們所見之處儘是荒涼與破敗。途經的村莊裡,全都是殘垣斷壁,十室九空。

偶爾能看到一些百姓,蜷縮在四處漏風的夯土茅草房中,麵容憔悴,忍饑挨餓。

每個人的眼神中,都透露出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懼。

馬超在一間茅草房中,讓士兵借用爐灶加熱乾糧,並邀請房舍裡的老人一同吃飯。

交談起來,他從老人口中得知了如今他們的生存環境,連年的戰亂和天災導致莊稼歉收,糧食匱乏。

不過,這可並不是餓肚子的主要原因,因為乾旱的時候,靠近河流的田地還能有些收成,百姓們也可以通過挖井灌溉,保住自己那點口糧田。

鬨饑荒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官府征收的皇糧國稅,還有那些數不清的苛捐雜稅,把老百姓逼得沒了活路。

村裡的地主鄉紳們雖然家業大,但是也沒多少餘糧,趕上好年景就多存點糧食,年景不好就一天喝兩頓稀粥。

地主們每年都是儘可能多的存儲糧食,而不是隻想著賣糧食享樂,就是為了防止遭遇到天災人禍的年景。

當遭遇到天災人禍時,地主們也會儘力救濟自家的佃戶,免得這些百姓流離失所。

沒有了佃戶,就算擁有再多的田地也沒用,這種地主和佃戶相互依存的關係,絕大多數地主心裡都很清楚。

了解到這些情況後,馬超心裡也是感慨萬千。他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獨裁腐敗和戰爭動蕩才是造成百姓苦難的根源。

他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在大明國內鬨革命的決心,要通過改革國家製度和民族文化,徹底根除中華大地上的戰亂因素。

通過稅收調節,建立國家福利救助體係,讓全天下的老百姓都富裕起來,國家也自然而然會更強大。

《道德經》中有一篇就說的很好。“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然而,就在行軍路上,李大虎竟然笑嘻嘻的對馬超說道:

“五公子,咱們這次去東平洲開辟根據地,這人吃馬嚼的都需要錢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