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寶忠在眾人表態後,並沒有選擇依附某一種觀點,而是態度鮮明的表示反對詔安。
並且滿懷激情的,希望通過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戰爭,徹底推翻大明國專權帝製的統治。
他給出的理由也很簡單明了,認為僅僅依靠和平手段,就想從大明帝國內部徹底顛覆大一統專權思想,那簡直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隻有通過劇烈的暴力手段,才能讓明國那些高高在上的特權階層跪地求饒,才能讓百姓們在一場又一場的勝利中獲得信心。
從勝利和實惠中看到三個主義成功的希望,從而自願加入到人民軍中,與特權階層持續展開英勇無畏的戰鬥。
而上層建築中的朝堂鬥爭,在老百姓的眼中,隻不過是神仙打架般的存在。
他們會認為無論是哪一方麵獲得勝利,都與他們自己的切身利益毫不相乾,隻是盲目的去幫助勝利者痛打失敗者,從中獲得到勝利者賞賜的殘羹剩飯。
而且在這種上層鬥爭的過程中,老百姓們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強烈的主觀意識,甚至沒有明晰的對錯觀念。
至於鬥爭雙方的政治主張,這些對於老百姓來說都無關緊要,他們在意的隻有那些摸得到、看得見的實惠。
馬超被伊寶忠的發言所震驚,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學生的思想境界,竟然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超越自己。
伊寶忠在發言中似乎還有所保留,並沒有將他的全部想法都講出來。
看得出,他在孤軍奮戰時顧慮重重,生怕會與戰友之間產生決裂,更擔心與自己這位校長的思想出現分歧,從而失去自己對他的信任。
在這次擴大會議的討論中,馬超並未明確表達出自己的立場,因為他目前的思想也處於一種搖擺不定中,更不希望自己的陣營中因為這件事情發生分裂。
通過一天的閉門討論,馬超深入了解到每個人的思想立場,發現大家基本上都傾向於接受大明朝廷的招安。
由此可以推測,遠在安山鎮的李大虎、母賢君和徐小虎等人,或許也持有與他們相似的想法。
所有人都渴望抓住這個機會,擺脫叛亂者的身份,搖身一變,堂而皇之的成為正統製度下的特權階層。
就在這時,馬超腦海裡突然閃現出後世的那本《水滸傳》,以及書中宋江腦子裡根深蒂固的正統觀念。
他不禁感歎,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啊!如今的情況不正如同當年水泊梁山一般嗎?
都渴望得到官方的認可進入體製內,尋求一個名正言順的職務。隻是,這樣的選擇真能給他們帶來榮耀和幸福嗎?
經過長達一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教育,再加上法家所實行的愚民製度作為輔助,大一統的法理、階層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早已經深深的侵入到了明朝人的骨髓之中。
儒家三綱五常中的服從和忍耐精神,使得華夏大地上的人們逐漸習慣了逆來順受,並將絕對服從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法家則通過法、術、勢三者的相互結合,為大一統的皇權專製劃分出了嚴密的等級體係,借助係統的獎懲機製,構建起了一種表麵上符合大義的法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