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先攻破難度大一些的保安州城,然後再回過頭來消滅這股敵人。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自從雞鳴山開始,他們便發現保安州周圍方圓三十多裡範圍內的百姓,似乎早就得知了消息逃走了。
這就意味著,他們無法再通過掠奪獲得足夠的補給物資,隻能依靠隨身攜帶的物資來維持生計。
如果不能迅速攻占一座城池獲取糧食,他們很可能會麵臨饑餓的威脅。
而他們在之前搶到的那些糧食物資,都是搶到一批,就會組織擄獲的百姓運走一批。
這樣做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一旦發生了什麼變故,他們就要儘快撤離戰場,而帶著大量物資行動顯然不太現實。
因此,這種方式既能保證物資的安全,又能減輕部隊的負擔。
隻是這次他沒有想到明國官府,竟然會將他們到來的消息,提前告訴老百姓知道。
通常情況下,明國的官員在獲悉他們入關搶掠的消息後,都不會輕易透露給老百姓知道。
因為這可能會引發恐慌和混亂,讓局麵變得無法控製。而且,就算老百姓得知敵襲的消息,他們也隻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逃竄。
官員們隻會偷偷告知那些有錢、有糧、有物資的大戶人家,讓他們帶著家財逃到城池中尋求庇護。
這是明國官府普遍采用的應對策略,也是人性使然。在危險麵前,官府總是希望能找到一個更有利於自己的辦法,躲避災難的同時保持統治根基不動搖。
正是基於以上種種考慮,莽古爾泰才決定不去理會人民軍,而是決定先攻打保安州。
他認為隻有迅速攻占這座城池,才能在殺光、搶光、燒光的血腥中震懾明國的反抗力量,快速洗刷自己所遭受到的恥辱。
保安州的攻防大戰並未在當天打響。這也出現了,明軍瘋狂的加固城防,建奴兵全力以赴趕製攻城器械的場景。
這也顯示出了莽古爾泰,對這場攻城戰役的重視程度,以及破城報複的決心。
當夜幕降臨,天地間一片昏暗之際,建奴兵也停止了忙碌開始埋鍋造飯。
隻留下千餘名漢軍,在盾牌兵與弓箭手的掩護下,開始清理保安州城外的壕溝路障。
入夜後,由於超過八成的明軍士兵患有夜盲症,保安州城頭上點燃了大量的火把,以此來確保守城士兵能看清周圍環境。
然而,此舉卻將城頭防守的明軍,變成了建奴弓箭手眼中的活靶子。
眾多缺乏實戰經驗的士兵,在好奇探頭向外張望時,不幸被箭矢擊中,不斷發出陣陣哀嚎聲。
唯有那隊由李姓族人組成的小旗隊伍,在夜間守城中安然無恙,無人傷亡。
這也使小旗中的所有士兵,都對那位老兵心服口服,並心甘情願的聽從他指揮調度。
時間推移至亥時,幾百名建奴兵推動著簡易塔樓,抬起登城雲梯,氣勢洶洶的向保安州西城發動了攻擊。
一場意想不到的夜間攻城戰,在守城明軍的愕然中拉開了帷幕。
明軍僅僅堅守了不到一個時辰,建奴兵就成功登上了西城牆,並快速向城牆兩側發起進攻。試圖建立一塊穩固的橋頭堡,讓更多的後續部隊登上城牆。
建奴兵身上披著厚厚的鐵甲,手中揮舞著鋒利的雁翎刀,仿佛一個個殺神降世,無情的砍殺著阻擋在麵前的明軍士兵。
他們所到之處,血光四濺,慘叫連連,就像天煞降臨人間一般銳不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