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十二人中箭,三人重傷!”
還好,魏十三起初擔心王德的領兵作戰能力,如今看來,在真正麵臨戰爭時,敵寡我眾的情況下,追獵敵方的騎射,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傷亡,而且還能將活口帶回,可以說是考慮十分周全了。
一場風波就此吹去,鎮斬十數人和俘虜幾個人,這種小捷報,並不止於讓他們大舉慶賀,但與整軍而言,卻是一個次不曉得激勵。
接下來,前方的哨兵也沒有再發現敵方的部隊,魏十三也對拿下的俘虜進行詢問,正如他所推測的那樣,這一對的哨兵確是陳顒部的人。
他們也從這些人的口中了解到了一些贛州城中的情況,如今西城方向方圓二十餘裡的地方,已經被趙繼祖打了下來,近日陳顒部的探子,打聽到趙營中傳出的消息,說是要將戰火蔓延至南邊,截斷他們的南邊的支援供給,所以才有了這一隊哨兵出來的刺探軍情的行動。
但他們並未遇到趙營的軍兵,反而先遇到了王德他們,魏十三從他們口中得知消息之後,心中並沒有儘信,因為他發覺在審理這些人的時候,眾人眼中神色多少有些怪異,就算是陳顒的部將,當初他所訓練過的,恐怕如今已經十不存一,加上還是哨兵這種高危的兵種,怎麼會個個都認識自己呢?
關於這個疑惑,魏十三並未從他們口中得到明確的答案,他們第一天行軍三十多裡,前方的先鋒營沒有上報敵人的行蹤,一路上他也沒有獨斷專行,有兩次會見各軍將領,商討接下來的行軍問題。
其中一半的意見是加急行軍,給他們來個出其不意,另外一般則是,不可急躁,小心前頭遇到埋伏。
魏十三折中了他們的意見,稍微加速了一些行軍速度,進入了陳顒的領地之後,讓先鋒營的兵卒,將刺探範圍擴大了一倍,就是怕遇到埋伏,或是走漏了風聲。
兩天下來,走了七八十裡,終於在第三日的時候遇到了敵人。
這就表示他們已經靠近戰場區域了。
過午時即停的軍令依舊沒有改變,由於接下來在地上沒有找到合適且安全的紮營位置,他們便紮營在章水河畔一座小山之下。
這個位置是魏十三專門的挑選的,背山臨水,地平路寬,背靠北邊山脊,也不容易被敵人察覺軍容。營外兵卒迅速挖掘外戰壕、陷馬坑,豎木柵、立拒馬,布置防禦工事,由於營地範圍過大,還有命令,營側要建造高聳的瞭望塔,最外圍報紙一圈步兵伺機而動。
依照魏十三的命令,縱是到了晚間,營中將士兵卒都不得解兵卸甲,刀弓一類的短刃,更是要安放在枕下,槍戟這是統一攏立在出營帳就能順手拿起的兩丈,如果遇到了緊急戰況,能夠及時武裝作戰。
全軍大概分成了單個營區,盾兵刀斧手分在外側縈繞,槍兵輕騎銜接居中,弓箭手和器械兵,則是深軍大營周圍,隨時可見有巡兵交錯行走。
改變了行軍的陣列之後,魏十三又按照徐、餘、梁、孫、王、吳幾人的軍中大營,降下了先前統一的旗幟,拿出從城中帶出來的綢緞,換成了六中不同顏色的旗幟,若是到了真正的戰事發生時,沒有便捷的通訊工具支持,軍兵們更不可能聽到將領撕心裂肺的怒喝,還是要靠判彆旗幟的動向,來真正區分將首的命令,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營周圍,還搬來了早先備下的一十八麵戰鼓,交代負責與瞭望塔保持聯係的老卒守著,隨時準備在接到瞭望塔傳來的敵情後,鳴鼓示警。
眼下這些人,雖多數是先前打著明教的旗號,已經參加過大小不少的戰爭,但聰愚駁雜,統一操練更是少之又少,陣型什麼的,倒也沒有怎麼學過,所以命令傳達下去不能過於複雜。早在第一天紮營時,魏十三就召集過六位將軍,讓他們去逐級命令手下。
“我與你們都市貧賤的百姓出身,相信大家參與起事不過是求活而已,然戰爭是殘酷的,兩軍交鋒之處,就是兵卒埋屍之地,舍生者生,求活者死。與敵交鋒之時,騎兵失其坐,步兵失其刃,工事兵失其械,即使破軍亦不記戰功,反而可能受罰。”
這道命令全由六位將軍去傳達,總之臨陣之前,就要讓他們保持一種利好的作戰狀態,魏十三先前並沒有急於談論軍規軍法,一來想到,時間緊急,新老兵卒也是良莠不齊,沒法要求所有人都能分旗語,辨金鼓,二則讓他們掌握兵刃要訣,臨陣對敵是,必須勇敢,並且嚴格執行命令就行了。
剩下的工作,全然由各位頭領人物負責協調,所以魏十三這一次的改編,對於千夫長、百夫長一類的人物,能力要求也是有了一個提高的,不隻是要求他們會奮勇當先,亦要求他們帶些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