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培訓學員的十八號樓,被硬件設計組給占了,棒棒學員上課沒了場地。
研究生院管理處就在挨著軟件中心十三號樓裡,劃了一間教室和一間機房用於培訓教學。
計算機實踐課裡包含了計算機網絡的基礎課程。
網絡從何而來?
正常情況應該扯根電話線進去,通過調製解調器撥號上網,再通過集線器和網線,將機房內所有計算機都接入網絡。
問題是,研究生院自動交換機的線架隻有五十門,已經占滿了。
用都用上了,讓誰騰呀?
擴容線架更麻煩,要研究生院向電話局打申請。從申請到批準再到施工,不定得多長時間呢。
五室主任徐新華怕耽誤教學進度,尋思從十八號樓扯根網線出來,束到電話線杆上扯進十三號樓大約八十來米,在網線的有效傳輸距離之內。
剛安排人去後勤申領網線,二室主任寧波找到她,說準備做混合信號驗證。
相比於保障教學,項目組的測試肯定優先級更高。於新華趕緊帶人去做測試準備,正碰上陳舒從更衣室出來,就把扯線的活兒交給她了。
陳舒一番比劃後,感覺距離有點遠。加上兩側樓內的距離和上線杆的餘量,沒有一百米也差不多,已經臨近網線的最大傳輸距離了。
等網線領出來,帶著幾個五室的人先把線甩通做測試。
果然,數據雖然能跑通,但信號衰減的厲害,上下行速度都不理想,丟包率非常高。
帶一台計算機勉強還行,用集線器分配給二十台計算機同時訪問網絡,肯定得卡成牛拉磨。
趴窗戶左右看了看,視線鎖定了距離更近的十五號樓。
十五號樓專門用來安置網絡服務器,樓內的集線器肯定有富裕的網線接口。
問題是,機房重地,整棟樓都是封閉式的,網線沒地兒穿進去。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徐新華才舍近求遠的選擇了十八號樓。
陳舒自然也知道網線沒法穿,但她看的不是十五號樓,而是十五號樓南側配電房旁邊的弱電箱。
整棟樓都是封閉的嘛,所有線纜都走的地下。配置弱電箱時為了後麵有足夠的擴容空間,留了兩根二十芯的線纜在裡麵。
可以把網線甩進弱電箱裡,用接線端子接入其中的四根。再從機房裡的弱電箱中找出那四根線,用接線端子並上跟網線,插入就近的集線器。
說乾就乾,陳舒帶人一頓折騰,順利把線頭接進機房。隻想著儘量縮短線距,做插頭時留的餘量不大夠。
順著牆邊遛到集線器處,堪堪能夠到最右側的兩個接口。
但兩個接口被占著。
而且,為了美觀整潔,整組線都用束線卡束著。單獨把最右側的一根往左挪,束線卡擰著不好操作。
陳舒膽兒是真的大,腦子裡的知識告訴她,集線器上接入的網線,根本沒有順序可言。
而且,網線可以熱插拔。
隻要動作夠快,終端隻是斷一下連接罷了,很快就能續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