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向趙國求援,趙國推說自己剛挨完打,實在沒有餘力幫助魏國,一點兒也不顧及十幾年前老大哥幫他解了邯鄲之圍的情誼。
() 燕國被秦啃去大半地盤後,都縮水成那個樣子了,魏王也不指望燕國能夠幫到他什麼了。在選擇求援對象的時候,魏王直接忽略了燕國。
齊王連見魏使一麵都不肯,魏王自然明白了他的意思。
趙國、燕國、齊國皆指望不上,至於韓國,更是早早就成了廢物點心,讓各國給欺負得不要不要的,魏王最後的解圍希望就落在了楚國身上。
可惜,他好不容易等回出使楚國的使者,卻仍是空手而歸。
楚王表示自己雖然有心出兵相助,可楚地實在太偏遠了,等楚軍趕到魏國,黃花菜都涼了,所以,還是請魏王自己努力吧,他在精神上支持魏王。
魏王增頹然地跌坐在地上,此時的他,早已沒有任何形象可言。
難道,他就隻有降秦一條路可走了嗎?
在這個深秋,魏王增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
仿佛身邊所有可信任的人都背棄了他,他原以為幾國之間再有齷齪,麵對暴秦的虎狼之師時,仍能一致對外,就像他的叔父信陵君猶在時那般。卻原來,一切都是他的錯覺。
魏國還未亡,但不知怎的,魏王增仿佛已經看到了六國的末路。
在秦國如此強勢的情況下,各國仍然各掃門前雪。來日,新鄭、大梁、邯鄲、薊城、臨淄、壽春淪陷,又有誰能顧得上誰?
這時,魏王增身邊終於有人看不下去,對魏王道:“那廉頗如今就在我大梁城中,他為趙將之時,曾與秦軍打過不少仗,沒讓秦軍討到便宜。既然我方無將可用,王上何不試試啟用廉頗?”
魏王增開始認真地思考這個提議。
他這也是被逼的沒法子了,援軍找不來,朝中將領完全擋不住蒙驁的攻勢。否則,他斷然不會考慮啟用一個不知根底的將領。
然而,既知廉頗就在大梁城中,秦國君臣又豈會毫無防備?
當魏王增稍稍表現出要用廉頗的傾向之後,秦國安插在大梁城中的細作便開始四處散布與廉頗有關的傳言,說他剛愎自用,看重自己勝於君王。他在邯鄲最危難的時刻拋棄了邯鄲,其為人不可信。若是由他掌了兵權,魏王的性命都掌握在他的一念之間。
魏王增在一家茶樓中聽到這話之後,驚出了一身冷汗,再也不提任用廉頗的話。
這時,秦國已拔得魏國二十城,設為秦東郡。
……
人與人的悲喜並不相通。
這邊魏王愁雲慘淡,那頭秦國君臣卻歡欣鼓舞。
鹹陽王城中,秦王政在與大臣們一道慶祝了前線的勝利之後,就是否乘勝追擊的問題展開了討論。
有人認為應該乘勝追擊,直接打到大梁去。
還有人則認為,應該見好就收,徐徐圖之。
老將王翦就屬於後者,他對年輕的秦王道:“如今並不是滅魏的好時機。隆冬將至,這仗若要接著打下去,魏國固然會損失慘重,我秦國也討不到什麼好,老臣懇請王上撤兵。”
王翦擔心秦王不知輕重,貪功冒進。
秦王政隻是略略思索了一番,便點頭道:“可。寡人收到消息,姚賈與唐軍已離開齊國,進入魏國境內。和談之事,就交由姚賈來辦吧。”
“此番寡人派軍攻魏,是因為魏王與楚王對寡人不敬,指摘寡人行事。若想寡人退兵,魏王需得讓寡人看到他的誠意——寡人要魏王獻上與秦東郡相鄰的十城。”
實際上,魏王和楚王沒有直接指責秦王,而是把矛頭指向了對燕國廢太子動手的“秦軍”,也就是李令月一行人。
但嬴政毫不猶豫地把這筆賬轉嫁到了自己身上,這便是在向各國表明,那支“秦軍”在外的所作所為,都是經過了他這個秦王許可的。再有人逼逼叨叨,便等同於是在指摘他這個秦王。
王翦看著將一切安排妥當的秦王,不由點了點頭。
他這心算是白操了,他卻頗為高興。
秦王雖年輕,眼中看到的卻是全局,斷然不會因為一場戰事的勝敗而被衝昏頭腦。
有王如此,於他們秦國而言,是大幸。
……
姚賈的辦事效率相當之高,收到秦王書信沒多久後,他就與魏王派出的使者完成了和談重任。
當然,李令月的十萬大軍,也對這場何談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這要是談不攏,是不是就要直接大軍壓境,兵臨城下了呢?
那邊兒蒙驁的二十萬大軍還讓魏王頭疼著,他實在不願再招惹一支凶悍的秦軍。
在這種情況下,魏王比姚賈還急著促成和談之事,和談的過程自然無比順利。
和談完成後,魏王增正想像送瘟神一樣把李令月與姚賈等人送走,李令月卻一直在大梁城外徘徊,遲遲不肯離開。
這舉動可把魏王增給嚇得夠嗆。
秦王政莫不是還給這女將交代了彆的任務,比如刺探大梁城的情報,甚至是……尋機會對他這個魏王不利?
一想到李令月對姬丹做過的事,魏王增就生出了濃濃的防備之心。
麵對魏王的質問,李令月道:“吾王求(強)賢(搶)若(民)渴(男),聽聞廉頗將軍在大梁城中,自然不願錯失他這良才。魏王若將廉頗將軍交出,我即刻便會退去。”
魏王增:“……”
這廉頗有那麼大“魅力”嗎?
魏王增:“來人,請廉將軍出城一敘。”
不是不知道,直接將他國來投奔的人才親手交給秦軍,會對他的名聲造成多大的損傷。
但此刻,魏王增已經沒有彆的選擇。他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才與秦國達成和談共識,斷然不能因為一個他用不上的武將而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