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 李令月正與手底下的匠人們一起圍觀剛剛製作出來的銅爐與手爐。
這些匠人們原是負責製作火--藥之人,現在卻幾乎成了一塊磚,哪有需要往哪搬, 對此,他們已經無力吐槽。
主君交代下來的任務,他們還能不好好完成嗎?
幸而他們中一些人學得雜, 沒有專精一項, 對其餘的東西也有所涉獵, 這才不至於抓瞎。
“殿下且看, 往此爐中添上足量的炭火,將其置於大殿中或是寢殿內, 便可令人覺得溫暖如春。”
在大唐,銅爐與手爐作為達官貴人們保暖必備之物, 除了確保其基本保暖功效之外,還要保證美觀。
可在秦國, 因著基本的保暖問題尚未解決, 工匠們研製出來的這批銅爐以實用為主, 他們並未在外觀上多花心思。
除了李令月特意要求製作的一隻手爐上有簡單的花紋以及刻字之外,其餘銅爐都樸實無華。
但李令月在這些銅爐中來回視察之時,底下的匠人們還有些不安。殿下素日裡所用之物,無一不是最好的。她怕是從未見過這般簡陋的銅爐吧?
李令月對這些銅爐卻相當滿意。
他們隻管將銅爐與手爐製作出來就是,至於如何擴大此二物的產量,如何改善此二物的外觀,就交給秦國君臣去考慮吧。接下來,李令月還有彆的任務要指派給她手底下的這些匠人呢,她並不打算在這上頭花太多功夫。
銅爐,手爐與紙不同, 製作紙的原材料廉價易得,李令月命手底下的人開辦個造紙廠,造些紙來賣錢,也不算什麼。
銅鐵等金屬卻是國家管製之物,李令月若要通過賣銅爐與手爐來賺錢,便需與秦國朝廷合作。
如今並不算十分缺錢的李令月對此並沒有多大興趣。因為銅爐與手爐的性質,決定了普通黔首用不起這兩樣東西。
即使李令月能夠命手底下的匠人增加此二物的產量,也至多是將此二物銷往其餘六國,賺些錢銀,李令月無法從中獲取更多的積分。
想要賺取更多的積分,果然還是要將精力集中在能夠改善民生之物上啊。
先前那製作地爐的方法,嬴政似乎已命人教給了黔首——這幾日,李令月陸陸續續能看到有這方麵的積分進賬。
嬴政的效率,從來都是可以信任的。李令月看著她那些可愛的積分,恨不得抱著嬴政狠狠親上一口。
隻是目前看來,這地爐的製作方法隻在鹹陽周邊流傳了開來,也不知何時能夠蔓延到秦國全國,甚至是六國之地。
罷了,這些事兒就交給嬴政的人去操心吧,她就不管了。
李令月將那手爐親自揣入懷中,而後對身邊的匠人們道:“將這些銅爐通通收拾齊整了,過幾日孤去一趟鹹陽宮。”
嬴政都邀請她前往鹹陽宮好幾次了,她若每次都推辭不去,也未免太不給對方麵子了。
況且,李令月對傳說中的鹹陽宮,也頗為好奇——當日嬴政在鹹陽宮中宴請她與副將之時,她隻匆匆瞧了一眼,並未仔細打量那座宮殿。
在她的印象中,鹹陽宮的確是一座十分恢弘的宮殿。
秦時高台建築盛行,且秉著“非壯麗無以重威”的想法,諸侯們將宮殿越修越大①,待秦一統天下之時,始皇帝自然又對鹹陽宮進行了一番擴建。
眾所周知,封建王朝到了後期,宮殿麵積呈縮小的趨勢②。
故宮總麵積約為0.73平方公裡,唐大明宮約為3.3平方公裡,漢代未央宮與長樂宮則分彆為4.6和6.6平方公裡。③
秦的鹹陽宮究竟有多大,目前還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準確的數字。
《漢書》中說:“秦起鹹陽,西至雍,離宮三百。”
《史記》中亦曾記載:“鹹陽之旁二百裡內,宮觀二百七十。”
秦現在還沒有一統六國,沒有對鹹陽宮進行大規模擴建,鹹陽宮的麵積必然達不到後世所知的那種程度。
但秦自孝公時期遷都鹹陽,至今已有數代。經過數代秦王的擴建,鹹陽宮已經擁有了不小的規模。
李令月估摸著,她若是想將鹹陽宮完整地逛一遍,一天時間都不見得夠用。
也不知,身為工作狂的嬴政肯不肯拔冗,陪她逛一逛他家的大宮殿。
倆人自確定關係以來,情書基本每日一封或每兩日一封的寫著,但都是說完了正事,才用紙張餘下的空白之處來交流一下感情。
在李令月看來,這跟日常“打卡”沒什麼區彆。
唯一的好處是,現在終歸不是她一頭熱了。對麵那個“木頭似的”秦王,也知道主動一下了。
雖說讓他寫什麼“我想死你了”之類的話絕對是不可能的,但李令月偶爾能在書信結尾處看到一首小詩。
那力透紙背的字跡,與這綿軟的情詩看著似乎並不搭。
但每每收到這樣的情詩,李令月心中總會十分喜悅。她甚至能夠想象出,一本正經的秦王是如何坐在桌案前,絞儘腦汁寫出這些詩句來的。
李令月仿佛看到了一個不同的秦王政,這讓她忍不住想將他所有不同的一麵儘數珍藏起來。
她將這封書信塞進一個特質的匣子中,托腮望著窗外的枯枝,心中暗道,難怪她家阿娘這般喜歡與俊俏的小郎君談情說愛。
原來這滋味,竟是這般美好。
從前李令月與嬴政通信,隻是單純交流公務,如今麼,在交流公務之餘,似乎還有了一點小小的盼頭。
就在這時,身邊的親兵麵帶喜色地對李令月道:“鹹陽宮那邊派人送了東西來,是秦王身邊的近侍親自送來的。”
李令月並未對身邊之人隱瞞她與嬴政之間的關係,她身邊的親兵自也盼著自家主將能夠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