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報道,這個男孩因為在班裡打牌受到批評,被老師請了家長。
他於單親家庭環境中長大,母親為了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打了很多份工,本身自己已在喘不過氣的邊緣。
而學生在跳下樓以後,因為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相關視頻的評論區下麵,有很多跟他同齡的人都忍不住抒發自己的感受。
“去年崩潰過一次,我爸帶我去看心理醫生,路上我一直說說笑笑表現地挺開心的,然後我爸說:你該不會是為了逃課裝病的吧?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在他們麵前泄露過真實情緒,因為...根本沒用。”
“總是覺得心悸,喘不過來氣,晚上入睡困難,但根本不敢去看醫生,因為我知道父母根本不會理解。”
“不說話是啞巴,解釋又說我頂嘴,哭又是矯情,笑成了沒心沒肺,反正我乾什麼都是錯的,哈哈。”
葉寒越往下看,越觸目驚心。
他們描述的很多表現,其實都是抑鬱症的症狀。
在龍國,未成年抑鬱症患者占總人數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五十的患者都是在校學生。
可對這麼一部分來說,最痛苦的並不是病症發作,而是家人的不理解。
因為思想上的代溝,很多家長並不重視抑鬱症,而是將它歸納為“無病呻吟”一類。
“我們的以前讀書的時候怎麼怎麼樣...”
“現在的小孩就是吃不了苦...”
“真是不懂現在的學生,好好讀個書有這麼難嗎?”
但是,一例例的慘案都在證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真的應該被重視。
葉寒歎了口氣,在手機鍵盤上敲了良久,還是沒按下最終的發布按鈕。
過兩天是全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日,滬都醫科大學邀請他參與宣傳片的拍攝,他決定先去看看再說。
也許任何的行動,都會比浮於表麵文字更有力量。
三天後,天光大晴。
葉寒和鄧子琪低調地趕到了滬都醫科大學的精神衛生學院。
這算是一個公益活動,除了他們,很多叫得出名字的藝人都來了。
而拍攝的內容也很簡單,一人一句口號,對著鏡頭麵帶微笑地說出鼓勵的話語,無外乎生活很美好,我們要堅強此類。
視頻錄完之後,輪到拍大合照的環節,院長旁邊的位置卻空了一個。
“司主任還沒來嗎?”院長表情不虞地詢問一邊的助理。
他話音剛落,不遠處悠悠走來一個穿著白大褂,雙手插兜的老頭。
他不情不願地挪著步子,像是被誰逼著來的一樣。
看到他,院長明顯鬆了口氣,趕緊把人拖到自己旁邊,表情還有點討好。
一個院長,居然怕一個老師?
葉寒不免有點好奇。
那個司主任坐下之後,抱怨著:“每年都玩假大空這一套,請幾個明星拍幾個視頻就管用啊?”
他沒壓低聲音,幾個明星臉肉眼可見地黑了下來。
夠不給麵兒啊。
葉寒忍不住發出了輕笑。
司主任t聽到笑聲回過頭來看了他一眼,訕訕咂嘴道:“你這個小夥子,倒是挺有意思。”
等拍完照,葉寒才知道這個司醫生全名叫司寧,是滬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主任醫師。
他擅長抑鬱症的治療和診斷,同時也是該學校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