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長早早的對顧斌誘導性提問賀東升以及賀東升母親做了判定。
誘導性判定,再加上以此作為立案的證據。
很難解釋其主觀性不是惡意控告。
而且這個案子造成了,對賀東升的刑事處罰,已經達到了誣告陷害的構成標準。
顧斌目前的狀態是完全陷入到了被動的局麵。
深吸了一口氣以後,顧斌看向訴訟方席位上的蘇白,麵對其所提出來的問題,緩緩開口:
“針對訴訟方律師的提問,我的正麵回答如下:”
“第一:我當時為什麼進行誘導性的提問。”
“雖然說法院方麵判定我當時的提問為誘導性,可是我已經解釋過了,我的提問是基於賀東升有著重大的騙保的嫌疑的基礎上。”
“我詢問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進一步確認賀東升是否是真的騙保。”
“第二,進行誘導性詢問,和主觀意圖是誣告誣陷賀東升,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法律聯係。”
“並不能通過誘導性詢問這一點,來判定,我的主觀意圖就是誣告誣陷賀東升。”
“移交立案,是我檢舉失實,可是賀東升的確具有著重大的騙保嫌疑不是嗎?”
“根據刑法第243條規定和適用的範圍,惡意控告需要帶有主觀因素的惡意,我的主觀因素,是進行事實的調查,而不是惡意的控告。”
“我的懷疑沒有任何的問題。”
“訴訟方律師,你的問題我回答完了。”
顧斌陳述完,看了蘇白一眼。
蘇白笑了笑。
嘖嘖
怎麼說呢,顧斌是懂轉化概念的。
顧斌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和法律依據,但是不能夠進行深入的推敲。
首先。
針對蘇白關於誘導性目的的提問,顧斌回答的很簡單直白,沒有什麼的問題。
可是對於主觀意圖不是為了誣告誣陷,為什麼要進行誘導性詢問的這個回答顯得有一些牽強。
作為一名保險公司的法務,深知保險法律。
購保人有沒有進行騙保,通常情況下,一名保險公司的法務人員,在聊過一番以後,就能夠做基本的判定了。
你說你的誘導行為不是為了惡意控告,那伱為什麼在後麵又進行立案?
要知道,誘導行為和立案,以及向檢方提交證據,這三方是連在一起的,並不是分開的。
還有。
顧斌給出來的解釋是,不是惡意控告,是檢舉失實。
檢舉失實和誣告的區彆很大。
檢舉失實指的是,由於舉報人對某些情況不了解,或者說,了解的不夠確實,而後向舉報部門進行了所謂的,不符合實際的舉報。
隻是針對這一點來說就有很大的爭議。
你都進行誘導性行為了,難道說還不了解事實嗎?
肯定不是。
根據顧斌的陳述,蘇白緩緩開口:
“請問顧律師.….”
“你剛才提到了檢舉失實這一點,在這一點的情況下,說明了你對賀東升的主觀意願是否是騙保,不清楚對嗎?”
“對!”
“那麼我請問顧律師,你說你對賀東升是否屬於騙保的主觀意願並不清楚,那麼為什麼要用誘導性的問題去詢問賀東升?然後通過誘導性的問題來得出答案,進行立案?”
“你難道不可以公正客觀的詢問嗎?”
“你給出的解釋是賀東升的確是有著重大的嫌疑,可是有著重大的嫌疑並不代表著的確有著騙保的事實。”
“你也說了,進行誘導性的詢問和誣告陷害,沒有法律上的因果關係。
在主觀性上,你既然沒有誣告陷害的想法的話,那麼為什麼會進行誘導性詢問,從而立案,以此提交非法證據?”
說白了。
這場辯訴的內容主要就是在一點,主觀的惡意控告。
而主觀的惡意控告的重點,在於顧斌當時的對賀東升的誘導性,主觀上的判斷。
這個主觀性的判定是一個難點。
而辯訴的關鍵點也在這裡,所以訴訟雙方,也就是蘇白和顧斌才會在這件事情上來回拉扯。
因為兩個人心裡麵都非常的清楚,這個主觀性進行判定了。
那麼這個案子到這裡也就結束了。
關於這點,雙方的心裡都和明鏡似的。
麵對蘇白的再次步步緊逼,顧斌深吸了一口氣,腦袋嗡嗡的。
這個蘇白。
抓住這一點死咬著不放了是吧!
每次提問的問題推進一點點,到現在了,直接抓住他話語中的漏洞,進行攻擊了是吧。
難搞
是真的難搞。
在這種情況下,隻要在判定中,落後一點,那麼落後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就如同現在這種情況,隻要蘇白一直拿自己利用非法證據進行立案這一點,那麼對方就已經穩穩的處在了上風。
再一次深呼了一口氣過後,顧斌緩緩開口:
“我再次重審:全安保險公司方麵是依照經驗來對賀東升進行懷疑的。
賀東升的做法的確具有重大的嫌疑性,對於這一點,我相信在場的所有庭審人員,包括審判員也沒有任何的疑問。”
“我是基於這一點才做出的誘導性詢問,在主觀上並沒有惡意控告的主觀行為。”
實際上,顧斌心裡也清楚,對方抓住的是誘導性詢問,立案提交,非法證據,這三點連線在一起,構成了惡意控告。
但是他不能通過這方麵進行回答,因為通過這方麵進行回答的話,他解釋不好主觀性。
所以隻能通過對於誘導性詢問的解答,拋開後麵兩點才能夠脫離這個話題。
蘇白也清楚,對方這明顯的是在避重就輕。
正當他打算繼續追擊的時候。
顧斌先他一步。
在陳述完以後,顧斌心裡就明白,繼續一問一答,很容易被蘇白抓住漏洞,於是直接舉手示意:
“審判長,我申請中止訴訟方對我的提問。”
“申請緣由。”
“該回答的問題,我已經回答完畢。”
審判長席位上,杜林木在聽完雙方的辯訴以後,微微點了點頭。
目前的庭審情況,基本已經確定,不過顯然,根據先前的判定,顧斌存在一定的問題。
對於這個,杜林木在心裡麵已經有了判定。
咚咚咚!
法槌敲響。
沉悶的聲音在庭審現場中回蕩。
杜林木緩緩開口:“申請通過,訴訟方不再提問被訴訟方。”
“針對訴訟方和被訴訟方的辯訴,合議庭進行了以下幾點的總結。”
“第一:顧斌的行為算不算得上是誣告誣陷。”
“第二:顧斌的主觀行為是什麼?”
行為和主觀行為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以理性的事實去看待這個問題,第二是來分析顧斌的主觀是什麼。
在陳述完這兩個問題以後,杜林木看向了被訴訟方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