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京師城內怨聲載道,哭喊連天。
這時候的北京城,經曆了大瘟疫和戰爭的雙重災難,幾乎家家戴孝。
穩定了幾十年的80萬人口,下降到不足60萬。除去婦孺、殘疾、年老體衰者,青壯年的男子不算太多。
但是從中抽出來四五萬人的輕壯,還是能辦到的。
在高第軍士的皮鞭和嘶吼聲下,數萬人完成了從居民到戰士的轉變。
好在高第軍中軍服管夠、糧食管飽,還能多領一些給家人送去補貼家用,新兵漸漸安定下來。
畢竟,吃飽肚子比什麼都重要!
與此同時,李邦華正在反複閱讀一份文件,那是高第親兵送來的崇禎密旨。
他揣摩字裡行間的深層意圖,隱隱猜出來崇禎的用意,頭皮一陣陣發麻,但是經曆大難的李邦華,很是同意朱友健的想法,隨及著手準備。
山海關外,朱友健帶著300親衛和1500飛龍軍,走出城門。
因為長城沿線,尤其是京畿地區,各個關口已經無人防守。關外建虜狼狽北遁,山海關作為孤城,城內人馬寥寥,業已失去了戰略意義。
所以朱友健將此城當做了大號醫院,留下500飛龍軍照料,讓傷兵在此休養。
其他飛龍軍被派去燕山駐地,和嶽家軍彙合,補足裝備的同時,也帶去了新的圖紙。
更重要的是,全力尋找太子!
朱友健則帶著兩位皇子和四位文臣,在親兵的保護下,沿途歸攏高第的散兵,聚攏流民,往京師而去。
……
遼東。
寧遠城外,吳三桂看著自己駐守了多年的邊關重鎮,愣愣出神。
偵騎知道平西伯已到,趕來彙報城內情況。
當得知建虜繞開此城直接北遁,甚至沒有安排伏兵,吳三桂直接揮師北上。
1萬大軍浩浩蕩蕩擦城而過。
建功立業,就在眼前,雖然長途奔襲很是勞累,但是所有人都鼓足勇氣,沒有一句怨言。
此時,山海關原本的5萬餘人馬,戰死15000有餘,傷了4000餘人,現在高第領一萬,吳三桂領一萬,黎玉田領一萬,各有軍務。
兩個時辰後,押後掃尾的黎玉田也到達寧遠城下,一番巡查之下,留下1000士兵,也繼續追擊。
吳三桂一路追擊,除了追上掉隊的單兵,收獲甚微,心裡很是著急,但是依舊不敢輕易冒進。
李過和李自成的例子就在眼前,他可不想重蹈覆轍。
所以一直仔細探查,險要的山穀都繞道避開,身後有黎玉田掃尾,他也不擔心有所遺漏,不擔心被合圍。
終於,在出擊的兩天後,他看到了建虜的輜重兵隊伍,這是一片山巒,視野還算廣闊,真被伏擊,憑借他們騎兵的優勢,尚能突圍。
所以吳三桂當即下令進攻。
一萬騎兵高舉馬刀,揮舞長槍,疾馳而去。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在頂部"加入書簽"記錄本次(第34章 收複京師)的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蘭嵐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