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一行人依舊行在山路上,看些稀稀拉拉的山林,黃土和碎石裸露,彆說莊稼,就是野草也在艱難求生。
朱友健坐在馬上愣愣出神。
他想到了史書上寫的,明末小冰期和崇禎大旱。
明末這個時期,東亞氣候逐漸由暖轉寒,到了17世紀剛好發展到頂點。
這時江南一帶的農作物生長期比正常時期短半個月,北方則要短20天。對於糧食生產是毀滅性的打擊
除了嚴寒氣候,萬曆、天啟、崇禎三朝又剛好趕上了千年不遇的乾旱氣候。
朱友健現在經曆的崇禎大旱,是近500年來持續性旱災時間最長,範圍最大,受災人口最多的旱災。
除了崇禎元年陝甘等地的旱災,還有之後斷斷續續的幾次更為嚴重的大旱。
尤其是崇禎十年到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始於陝西北部,終於湖南的這次,遍及了20個省,多數地區持續旱災4到8年。
乾旱重災區連成一片,這成了壓垮大明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朱友健對很多旱災細節不甚清楚,轉頭問身側之人:
“守信,你可清楚自崇禎十年開始的旱情?”
“回皇上,臣知道一些。”田守信連忙坐在馬上行禮,認真說道:
“臣看過許多縣誌,從8年前開始,陝西、山西、直隸等省特旱,汾水、海河等河斷流,莊稼顆粒無收,北方大多州縣伴隨旱災出現蝗災、疫災,坊間傳聞陝甘死人達八成以上。一度出現人相食的情況。”
田守信不敢多說,點到為止,轉了個話頭,接著道:
“如今,皇上不僅給百姓分了地,還推行了玉米和番薯等海外口糧,又是抗旱又是抗貧瘠,極為適合在山地開墾,京畿水田也開始種了水稻,相信我大明再也不會出現人相食的場景了。”
朱友健笑笑,知道田守信是怕自己憂心,道:“你啊,淨挑些好的說給朕聽。範鉉超運來的那些種子,隻能供給山東和遼東極少地方,要是在我大明萬裡江山推開,任重道遠啊!”
田守信滿臉笑容,繼續給崇禎寬心:
“皇上,山西、直隸西部等地雖然沒分到那些海外種子,但是皇上不是下旨多種大豆、花生和高粱麼,臣以為,今秋定然是個大豐收光景。”
遠處,一個老道出現在山頭,遠遠望著交談的兩人,通過口形,得知了二人交談的內容,心道:“倒是個好皇帝!”
老道身側,一個道童仰頭問道:“祖師,這次我們過去見見皇帝嗎?”
“不去。時機不到。”
“還不到啊。那現在確定他是天命之人了嗎?”
“我觀這位崇禎皇帝氣運當頭,福氣衝天,短短三個月就將中原血劫衝散,理應是天命之人!隻是……”老道眼睛一瞬不瞬的盯著遠處的崇禎,緩緩說道。
“隻是什麼?”道童眨著一雙清澈的大眼問道。
“隻是他不像是當世之人,將來必然會離開。”
朱友健冥冥中感覺有人觀察自己,尋著自己感覺遠眺,依稀看到極遠處山頂,有兩人駐足。
“怎麼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朱友健喃喃,他也不多想,收回了目光,對身邊田守信下令,“出山,我們回京!”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在頂部"加入書簽"記錄本次(第123章 奇貨可居)的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蘭嵐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