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虜酋皇太極率軍九萬,兵分四路,從喜峰口等地入關。
韃子不去進攻城池,隻在各村堡劫掠。建虜幾乎沒帶糧草軍備,吃穿用度全部用搶,所過之處,婦孺老幼遭到屠殺,牲畜、財物儘數被劫。
崇禎九年,虜將阿濟格領兵八萬,破居庸關入塞,一路狼棄豕突,攻下12城,。
那一次,建虜俘走我大明人口十幾萬。統統掠到遼東,充當奴隸。就是現在大夥見到的漢人包衣!”
這些明軍士卒大多不到20歲,自小時候就對建虜入塞的事有所耳聞。但如今聽到這天文數字,結合這些天見到漢人包衣悲慘的生活,往年平白的敘述立馬就活靈活現的映在腦海。
他們一個個麵色漲紅,呼吸急促,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燒。
“崇禎十一年冬到十二年春。”張煌言的聲音回蕩在山林,“虜將多爾袞由青山關入關,嶽托由牆子嶺入關,他們在淮河以北縱橫掃蕩。攻下一府三州五十七縣,擄漢民男女四十六萬二千餘人,同時掠走大量牲畜和金銀財物。
崇禎十五年冬到十六年夏,建虜再次入關,又俘獲三十六萬九千餘百姓。”
張煌言說到這,頓了頓,大吼著問:“建虜凶殘否?”
“凶殘!”
“大明百姓可憐否?”
“可憐!”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
“殺儘建虜,為國雪恥!”
“斬儘韃子,為民報仇!”
在張煌言的安排下,有士卒趁著大夥情緒高漲,高呼口號。
數百明軍的情緒頓時被帶動起來,一起高呼,發泄心中的怒火。
這一套流程是崇禎教給張煌言的。
如此做,一是提高士氣,二是平複白天殺戮、破壞帶來的心理創傷,?三是讓士卒明白,自己不是為了軍餉而戰,而是為了報仇,為了民族而戰。
山穀內的呼聲持續了很久,等將士們漸漸平複心情,張煌言繼續:
“十多年來,建虜每次都是趁著流寇快要被朝廷剿滅,官兵最疲勞的關鍵時期入關。
這就使得我大明王師,不得不拖著疲憊之體北上勤王,使得流寇得以死灰複燃,等建虜肆虐和飽食北返後,繼續為禍中原。”
“韃子真是太可惡了!”有士卒怒吼。
“現在!當今皇上以牙還牙,在建虜大敗的檔口,派我們伏龍小隊突襲遼東半島!攪他個天翻地覆!”
“攪他個天翻地覆!哈哈哈哈……”士卒都是年輕人,在張煌言先抑後揚的講話引導下,又興奮起來,不禁哈哈大笑。
要知道,以牙還牙、不報隔夜仇,都是最好的爽點,朱友健自然不會忘記教給張煌言。
。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在頂部"加入書簽"記錄本次(第153章 思想教育)的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蘭嵐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