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旅順伯,皇上富有天下,你就不必心疼這些雞了。皇上說了,民富國強,國強民富,這都是互相作用的!要想國家強盛,必須先讓百姓富足!”
“皇上真是古今至聖天子啊!我泱泱中華4000年,從來都是廣收稅賦,以民養官,如今,皇上分發土地、分發種子、分發農具,明年,竟然還要分發家禽!簡直是開天辟地的大事!”
鄭芝豹自幼貧苦,海盜出身,對於平頭老百姓的苦,體驗至深。
“是啊!”
範景文也感慨。
自古以來,華夏百姓最理想化的生活無非就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男人扛著鋤頭耕地,女人們坐在家裡紡布做飯,操勞一年。如果一年下來風調雨順,就能過個好日子。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各種災害頻發,一輩子下來,哪有幾年真的能風調雨順的,再加上繁重的徭役,遇上苛政嚴稅、橫征暴斂,馬上就會出現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情況。
一旦再碰到戰事,百姓除了增加賦稅,還要去邊關、戰場送人頭。
曆代皇族勳貴、文武百官,哪個不是優先考慮王朝穩固、家族繁衍,至於百姓,那就苦一苦吧,反正多的是!
“旅順伯,你可知皇上怎麼給我說的?”範景文像是在拉家常。
“下官自然不知。”
“皇上說,自太祖稱帝,至今二百七十六年,百姓雖然從六千萬人口增加到一萬萬人口,如果算上婦孺,算上周圍藩屬和邊民,比如朝鮮、緬甸,比如遼東女真、烏斯藏……”
“還算上女真?”鄭芝豹插嘴問道。
“自然。”範景文正色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女真人雖然屬於叛逆,自然也算我大明子民。
剛才說到哪了,哦,對了,算上所有藩屬和邊民,我大明最多能有兩萬萬人!”
聽到這個數字,鄭芝豹有些吃驚,大明竟然有這麼多人。
“人數是多了,但是百姓依舊為了一口吃食,勞累一輩子!”
“人,不就該為了口吃食,勞累一輩子嗎?”鄭芝豹疑問。
“當時,本官也是這麼問的!”範景文臉上神情一變,接著說:
“皇上說了,百姓不能隻為了吃食,那是最基本的,就像喘氣和呼吸一般,應該是輕而易舉的!
皇上說,他要在幾年內,將高產的糧食在全國推廣,讓一畝土地出產千斤糧食,讓每家每戶都能養上幾十隻雞,讓每個村子都有養豬場、養羊場!”
鄭芝豹兩眼一黑,心道:“癡人說夢吧!”
範景文好像看穿了鄭芝豹的內心,笑道,“當時,我同你一樣,是不信的。可是,當我路過京東平原,看到成片的玉米地時,我就知道,皇上說的是真的!皇上真的能做到!”
“玉米?”
“對。你經常下南洋,應該見過的。皇上從南洋采購了幾大船玉米種子,今春都已經種下了,再過半個月,就能收獲了。
我曾到農田裡細細查數,按一畝地真的有可能出產200斤以上的糧食!”
“什麼?200斤?那豈不是比小麥多了三倍!”鄭芝豹驚呼。
清代,天氣相對於明代稍微回暖,各地麥子畝產量常常是七十斤到、一百斤。就算到了公元1948年,渤海區的小麥畝產也才到一百斤,與明清相比沒有什麼增漲。
是以範景文報出玉米畝產,著實驚到了鄭芝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