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200人看守物資,其他人,隨本侯繼續出擊!”吳三桂下令。
隨後,明軍在沈陽周圍連續疾馳,又攻破了一個堡子,打掃完戰場,吳三桂下令休息。
明軍找了個避風的地方下馬,從馬背上取下草料,扔在地上,供馬匹自己食用。
他們自己則拿出了一個小方盒,自前胸掏出暖水袋,將裡麵的水倒入小方盒內。
不一會,方盒內便熱氣騰騰,香氣四溢。
原來,這個飯盒內部彆有乾坤,它分為兩層,上層是食物,早已經凍實。
下層則是石灰,倒入水後,產生熱量,給食物加溫。
這是崇禎的又一項發明,專門供給野戰騎兵和明軍偵騎,不僅解決他們野外的飲食難題,同時也保護了士卒的腸胃,保證了士卒的健康。
在冰天雪地的野外,還能吃上熱氣騰騰的食物,放在以前,這是明軍騎兵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如今竟然這麼輕易的就實現了。
吳三桂將手中冒著熱氣的米飯狼吞虎咽般吃下,將崇禎囑咐的細嚼慢咽全部拋在腦後,他往嘴裡灌了一口膻味極重的熱水,站起身來,大喊:
“迅速就食,準備出擊!”
“是!”
不多會,2800明軍跨上戰馬,向著下個目標疾馳而去。
……
一天下來,吳三桂劫掠了四個堡子,所獲頗豐,他們在日落前原路返回,將搶來的200多頭牛羊和30多匹馬趕回去。
這些戰利品,會交給崇禎統一分配,雖然不符合明軍習慣——誰搶的算誰的,但是這次沒有人反對。
一是因為崇禎樹立起的崇高的威望,二是因為他們隻需要上交食物,不用上繳錢財。
對於他們來說,錢,才是最實在的東西。
等吳三桂返回半個時辰後,熊威部的巴烏也帶兵回來,他們竟然劫掠的五個堡子,帶回了更多的牲畜,足足300多頭牛羊、50匹馬。
崇禎著重表揚了熊威的策略和巴烏的戰功,並賞賜的一壇禦酒。
同時,炊事班大動屠刀,宰殺了所有牛羊。
因為明軍沒有足夠的牧草喂它們,而且現在寒冷無比,整個野外就是天然的冰箱,不怕變質。
由於數量眾多,各個炊事班足足宰殺了一整夜,鮮血染紅了附近的積雪。
這個時節的羊牛不算肥,算上內臟,一隻羊隻能出50斤肉,一頭牛能出400多斤肉。
但是這些牛羊有大有小,實際上沒有那麼多,一夜下來,明軍炊事班在眾多士卒的幫助下,累死累活,也就倒騰出來兩萬斤肉。
相較於5萬大軍,頗有點不夠分。
那可都是精壯漢子,要是敞開肚皮吃,兩三斤肉也是可以下肚的。
現在看來,一人隻能分到四兩肉,也就解個饞。
但是第二天一早,明軍士卒見到牛羊肉都激動壞了,早餐吃上肉,一天都有勁!
這個時代,能吃上牛羊肉的,那得是什麼家庭,一次就能吃四兩,地主都沒這麼大氣吧!
吃過早飯,兩隊騎兵再次出營,向著建虜的堡子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