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認真聽取了押運主官的彙報,接著命人前去接收新到的武器、糧草和棉服,繼而接過田守信呈過來的奏疏,細細的看起來。
太子上奏的內容中規中矩,基本上就是錦衣衛和東廠密奏的綜合版,隻不過站在了更高的層次進行了係統論述。
其一就是與西班牙三國的貿易磋商,內閣對戰甲、戰馬、戰船等物資的交易,進行了寸步不讓的交涉。
尤其是戰船,本著均衡南洋勢力的戰略目標,三國都或多或少的,被迫賣了一些戰艦給大明。
而大明也很乾脆,開出來三份貿易堪合和清單,同時開放了旅順、天津、登州三處海港,供三國北上經商。
但使三國合法經營、足量提供戰艦、種子等物資,大明同意三年內再開放山東以南的5處海港,同時也預定了南京、揚州、廣州、武昌、九江五處河港。
然後太子對登州那十船種子的分發,朝廷為百姓平安過冬做的努力,北方四省分地的收尾事宜、征兵事宜,都進行了一一陳述。
奏疏中還提到,工部已經找到了那兩座銀礦,正著手選派工匠和守礦士卒,春天就能開展開采和冶煉工作。
有了這兩座銀礦,再加上朝廷沒收的玲瓏金礦等原有的金銀礦藏,即便一時間商稅收不上來,大明也有錢維持統治了。
按太子的說法,李邦華得到這個消息後,都激動的落淚了。
崇禎相信,大明的這個首輔,一是為了白花花的銀子落淚,二是為了皇帝的算無遺策落淚。
想到這,崇禎不禁微微一笑。
田守信看崇禎表情,猜測皇上對太子的工作很是滿意,自己心裡也高興起來。
畢竟,他曾經是太子的典璽太監,天生就是太子的親信,雖然如今在內廷伺候皇上,但是誰都知道,將來太子繼承大寶,他依然是內廷第一人。
崇禎喝了口茶,接著翻看。
太子已經遵從聖旨關閉了西華門外的淨身房,宮中的太監和宮女也進行了大範圍的裁撤。
進一步節省皇家的開支。
而關閉淨身房,是對百官發出的的一個信號。
因為這意味著皇城在短期內,不會接納新的太監了,對於天生仇視太監的文官集團來說,是大快人心的事情。
這可以衝淡用裁撤的太監擴充東廠的阻力——總得給那些失業的太監留一條活路吧!
雖然內閣多有阻止,硬是將部分裁撤出來的太監分到了其他部門,但是東廠的擴建,已經成了定局,王承恩的勢力進一步擴大。
除了這些大路邊上的內容,太子從大明最高統治者的角度,總結論述了農業、商業、稅收等事,更在內閣的配合下,製定了大明朝廷的預算製度。
朝廷預算製度是皇權、內閣與其他行政、軍事機構,劃分財政權限,並予以約束支出的一種製度,對規範大明財政有著深遠的意義。
崇禎很是重視。
離京前,他根據後世的經驗,擬定了一份草案,交給太子和內閣,讓他們按照具體情況,製定詳細的實施方案。
內閣知道近些年來朝廷的開支困局,對這件事很是上心,很快便擬定了初案,送來遼東。
內閣按崇禎的設想,著手建立全新的機構:國庫。
今後,由國庫對朝廷所有收入進行集中管理。
各部各司根據自身辦公需要,預算下一年度的開銷計劃,廷審通過後,由國庫歸檔,按期、按事足額供給經費。
崇禎用了將近兩個時辰,細細研究了內閣的初案,對大明文人的經濟水平有個一個新的認識。
他們雖然不懂得後世的經濟學和會計學知識,但是對財政的理解,一點也不低。
尤其是,他們久居官場,對各個層級的貪墨等情況了如指掌,這次更是提前指定出了對應措施,讓崇禎很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