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球在動,而人卻沒有動。
比如此時球場上,張永把球推進到前場之後傳球給周磊,周磊在右側四十五度角,拿到球先看了下防守人的位置,發現沒機會投籃,又把球轉移到了右側底角,給到肖青陽的手上。
張永、周磊、肖青陽。
這三個人隻是機械式的轉移球,從一個點傳到另一個點,球在移動,但人卻沒有,也就談不上撕扯防守。
最後的結果就是,球給到肖青陽的手上,肖青陽麵前依然有防守人,他隻能迎著防守單打。
顯然,三人之間的傳球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這也就是無意義的傳球。”周誌明道:“Mank進攻強調傳球必須要有意義,要知道為什麼要傳,為什麼要傳給這個人?還有傳完球之後自己的移動,自己應該做什麼,是空切還是給無球隊員掩護,又或是準備去爭搶籃板球?總之不能站在原地。”
“當然,Mank進攻還包括很多東西,比如如何在打固定戰術的時候使用Mank進攻;如何在戰術失敗的時候使用;如何在沒能形成陣地戰的時候使用;如何在未打任何戰術的情況下使用......”
說著,周誌明頓了頓,才繼續道:“這非常的複雜,三言兩語很難說清楚。這樣吧,我們還是說比賽。”
“不知道您發現沒有,我們國內球隊的教練總會強調一點,把球往籃下打。希望在儘可能靠近籃筐的位置去得分,又或者直接在外線投三分,卻很少利用三秒區到三分線中間的區域。”
楊國輝想了想道:“是這樣。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在國際籃聯的規則下(沒有防守三秒)大多使用聯防,導致在三分線到三秒區這一片區域的投籃總會受到兩名球員的乾擾。”
比如2-3聯防,持球人如果在三十度角選擇投中距離,就會麵對側移鋒線,以及肘區後衛的夾擊。
這樣乾擾很大。
所以大多時候進攻方都是在三分線外轉移球,再利用突分破聯防,要麼突破之後直接衝擊籃筐,要麼分球到外線投三分。
很少有中距離,有也大多是在側翼。
“是的。”周誌明點頭,指向球場,“您應該也發現了,我們有很多的中距離出手。”
“對,而且幾乎都是急停跳投。”楊國輝忽然反應過來,“我明白了。在這個區域內,隻有急停跳投才能在防守人未形成足夠乾擾前出手。如果稍微一停頓,機會就沒了。”
周誌明點頭:“所以我們要球所有鋒線、外線球員都必須具備急停跳投的能力。”
“要能夠在突破之後。利用防守人未形成有效乾擾的間歇將投籃完成。”
“因為據NBA?數據統計,在有防守者乾擾的情況下,平均投籃命中率在36%,而無防守者乾擾的情況下,投籃命中率則高達68%。”
差距這麼大?
楊國輝教練吃了一驚。
“其實我們的進攻能力是不如你們江寧一中的。”周誌明繼續道:“之所以我們能咬住比分,是因為我們的進攻效率足夠高。我們的球員總是儘可能在無乾擾,或是乾擾小的條件下投籃。”
一番話聽在楊國輝耳中,帶給他極大地震撼,他忍不住問道:“可是,如何才能在無乾擾,或是乾擾小的條件下投籃呢?球場形式瞬息萬變,很多時候是由不得你選擇的。”
“嗬嗬......”周誌明笑了起來,“這就牽扯到Mank體係了。不隻是進攻戰術那麼簡單,很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