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燁走過來,看了看,從地上拔了一把草,將碑麵上的塵土擦拭一番。
火把光下,那些字跡終於清晰了些。
仔細看去,這碑是前朝留下的。前朝的宣皇帝十分喜歡這裡,辟為獵場,還立碑為紀念。
“前朝時,此地原本是一片宮室,後來被大火燒毀了,如今隻留下了這碑。”子燁道。
我了然,四下裡望了望,再看看地上。一些殘破的石磚上,仍刻著精美的花紋,可見當年也是一處繁盛之景。
這位宣皇帝,是前朝的中興之主。書上說,他繼位之時,政局動亂,內憂外患。他以雷霆手段肅清了奸佞,開創了一番盛世。如今的驪山行宮,早先就是他修造的。”
“當年,宣皇帝亦曾到此地巡獵,甚是喜歡,故而營造了宮室。”隻聽子燁繼續道,“你可知,為這宮室立碑的人,是誰?”
我說:“是誰?”
他指了指落款:“上官衡。”
我看去,火光下,果然,上官衡的名字落在了殘碑的一角。
上官衡與我們家同宗,不過,與我的關係其實有些許遠。在他那個年代,我家的這一支還不過是默默無聞的旁係小宗。
他的名聲一直是響亮的,乃一代名臣。
在宣皇帝沒有登基之前,他就已經是一位名士。據說他姿容甚偉,出口成章,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爭相追捧。從前我父親的書房裡,還藏著好些他留下的真跡。
宣皇帝剛登基時,求賢若渴。他十分崇拜上官衡,親自到上官衡的家裡去拜訪,請他出任丞相。
上官衡不喜歡官場的風氣,本無意入仕,但宣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門,漸漸打動了上官衡,終於答應下來。二人誌趣相投,互為知己。上官衡拜相之後,為宣皇帝驅馳左右,嘔心瀝血;宣皇帝也投桃報李,對上官衡給予十足的信任和支持。在上官衡當政之時,宣皇帝治下一轉頹勢,欣欣向榮,為人稱道。
但朝堂的事,向來波雲詭譎,變幻莫測。
有人得意,就有人失意。上官衡這樣因宣皇帝大力提拔而位極人臣的入局者,就算十分有名望,朝廷裡的根基卻並不深。無論他如何小心謹慎,所作
所為也難免要衝撞到彆人的利益,總會有人不喜歡他。而隨著他做事越多,不滿的人也就越多。漸漸地,傳到宣皇帝耳朵裡的讒言多了起來。
上官衡感受到了朝中愈加沉重的壓力,在為政十年之後,以奉養病重的母親為由,辭官還鄉。宣皇帝百般挽留,但上官衡頗為堅決。宣皇帝惱怒,也堅決不許。上官衡竟在家絕食,十日之後,奄奄一息。
宣皇帝並非真要他死,到了這一步,也終於軟下來。親自讓禦醫為上官衡醫治,而後,派人將他送回了老家。
這一段掌故,為後世所廣泛傳頌,每每談及,無人不是欷歔。
宣皇帝一朝名臣輩出,頭一位就是上官衡。而他雖然離開,卻也並非一走了之,而是給宣皇帝留下了一個人才濟濟的朝廷,讓宣皇帝為政的四十年成為前朝最為繁盛的四十年。
WwW.ΧLwEй.coΜ
?
章節錯誤,點此報送(免注冊),
報送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