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公信力丟掉容易,重建卻極其艱難。這點看後世的兔子就能明白了。
眼下的趙宋就也是如此。
被宋徽宗折騰的元氣大傷的中原,平田萬裡,農夫逃散,不生五穀,荊棘布野,百姓們對官府怨聲載道,視官員一個個皆貪贓枉法,朝廷的公信力已經片瓦無存。
這種情況下想叫百姓們相信自己拿到的紙片那就是真正的錢財,這怎麼可能呢?
更彆說這種發放還是某種程度上的‘強買強賣’,這叫百姓們強烈不滿的同時,一個個就也更覺得紙鈔燒手了。
自古以來民不與官鬥,對於紙鈔當工錢,這種行為雖然很招人恨,可是在各地官府的強力壓製之下他們也翻騰不出什麼浪花來。
當然,那更重要的是,這些紙鈔真的能花的出去。至少交稅沒有問題。
朝廷的官報上早有刊登:任何個人或企業,不得以任何非正當理由拒收紙鈔,否則將受到官府的拘役、罰款等處罰。這就極大的緩解了這一矛盾。
等時間進入冬季之後,大江南北的很多商家都已經適用了紙鈔。尤其是那些進出巨大的富賈,不僅紙鈔成為了他們的一急需品,就連國債券都也開始慢慢在市麵上流通開來。
因為它們的存在對比成車成箱的銅錢來,著實便易太多了。
後世清朝時候,中國的貨幣早已經進入了白銀時代,銀號錢莊彙票等商業票據的繁盛就充分說明了紙鈔的便易,那是實體金銀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更是眼下銅錢時代的銅子們所無法匹及的。
但這些對平日裡根本見不到幾個錢的普通百姓農夫來說就說不通了。他們隻認真金白銀,什麼紙鈔、彙票、支票之類的玩意,他們一概不認。
拿到手了,第一時間花出去,或是買衣食,或是買牲畜,要麼又或者買一些農具?總之是先把手頭這些不可靠的“紙”給花掉再說,手頭頂多留個幾張用來繳稅。這點老百姓們記得可非常清楚,因為官報上和銀行職員都說了,這種“紙”也可以用來抵稅的。
那可是能省掉他們不少麻煩的。
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宋朝銅錢,那是絕對通行東亞的世界貨幣。
日本曾派商船到宋朝從事貿易,貨物全部售完後,卻不再進貨,隻收銅錢,一次就運走了銅錢十萬貫。曆史上日本的鐮倉幕府更公開承認宋銅錢為日本的法定貨幣,當然,那是以後事了。
此外,宋代銅幣也是高麗、交趾等國的主流貨幣,並流向南亞和西亞,成為天竺南部地區,乃至天方世界的輔幣。
至於臨近的西夏、契丹和金人,更是不客氣的拿著宋錢當自家的用了。一朝所鑄、四朝共用,可不是說笑的。
加之宋人本就有藏錢的陋習,就跟明清時候的國人把銀子藏在地窖裡,以至發爛發黑一樣,如此就釀成了一個嚴重的經濟問題——錢荒。
邊關重車而出,海舶飽載而回,市麵上沒錢流通了,這對經濟絕對是一沉重的打擊。
也是因為此,越是鑄錢就越不夠用的趙宋,所鑄的銅錢質地就也每況愈下。如是就引發了另一種現象——劣幣驅除良幣。
因為人們都不願保留劣幣,會競相使用劣幣購買商品。就是後世發壓歲錢都還要新錢呢,買東西時,兩張鈔票一新一舊,那十**會用舊鈔票去買。
如此的結果就是劣幣最終驅逐了良幣。乃至市麵上一邊出現錢荒的現象,一邊又是劣幣偽幣泛濫、錢多為患的局麵。這就又加劇了劣幣貶值、通貨膨脹。
官府收稅的時候,又幾人沒有因為劣幣、良幣的問題跟差人掰扯過?
你想一劣幣頂一良幣,那差人則想兩劣幣頂一良幣,豈有直接用紙鈔交稅來的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