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這方麵的意見,在文臣和上位者看來,已經是根深蒂固了。
武人地位低,文臣地位高,自然對這些士大夫而言是有好處。
憑什麼平起平坐?
所以這話是說不到一塊去的。
武鬆就閉了嘴。他倒是也有試探性地問過童貫,也被他訓斥了。
“你想做什麼,這大宋的軍隊,自然是皇上的,皇上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輪不到你來插手。你最近若是覺得閒得慌,就去西北老種經略那邊去,那邊有的是戰要打!”
武鬆不敢說話,隻好退了出來。
童貫不知道這些弊端嗎?
他知道,因為他掌握了軍權。更明白這些弊端。
但對於他而言又不算弊端。
不然偌大的樞密院怎麼掌控這些人。
再者軍隊的改革,當初王安石變法,倒是有改革過,但最後呢,凡事參與這些事兒的人得到什麼好下場沒有?
有些規矩,它不一定是好的。
但是它時間久了,大家都習以為常了。
即便是有弊端,在能忍受的範圍內,大家都會忍耐。
一上來就要改,改革的人基本不會落的什麼好下場,就像商鞅,王安石…
所以童貫,他是堅決不會去提這個。
他也不希望武鬆去說。
因為他們現在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所以他才會訓斥武鬆,趁早的把這個念頭給丟開了。
如果不丟開這個念頭他就要把他給放逐到外頭去打戰。
武鬆有一些悶悶不樂,雖然他早就猜測到了是這個結果,可心裡頭還是有一些難受。
就是明知道以後的走向,可所有人都不會去理解。
他不知道以前於蘭知道曆史的結局,卻還要眼睜睜看著它發生,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
他這才知道不久,就有了一種強烈的危機感。
他有些受不了。
晚上也還是悶悶不樂的。
於蘭看到了,反問他是什麼意思。
他就把心底的話給說了出來。
“我想練兵,但我意義上的練兵和他們所說的不一樣。”
他把磕磕碰碰的事兒都說了出來。
於蘭聽完了之後,若有所思。
這也是為什麼她知道曆史的走向,卻又選擇了緘默的原因。
是因為一個普通人,想要改變一個進程,太難了。
除非她本身就不普通。
“找太子!”於蘭說道:“他能懂!”
“他同意嗎?”武鬆覺得趙桓也是既得利益者,不會同意。
“他若是不同意,就保留意見。到時候若真是發生了靖康恥就反了吧!”
因為如果他連這點想法都沒有,注定也走不了太長。
或者說最後還是一樣憋屈。
那嶽飛他們這些武將的結局,和遇到趙構時有什麼區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