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啊。
。。。。。。
事實證明,是契丹君臣想得太多了,接下裡幾天奉軍一直駐紮在襄平城,沒有繼續北上的舉動。
雖然奉軍三戰皆勝,但付出的代價也不小。
戰後統計,寧古軍傷三千,亡八百;騎兵營傷一千,亡五百。
護國軍傷亡最重,幾乎人人帶傷,重傷一千餘人,犧牲者更是高達兩千多。
除了人員傷亡外,後勤問題也讓李徹不敢再讓大軍繼續北伐的重要原因。
雖說李勒石成功守住了廣寧城,但從朝陽城到廣寧城有三百裡路程,從廣寧城到襄平城又是三百裡路程。
綿長曲折的補給線,加上糟糕惡劣的路況讓運輸變得極為困難。
更彆提這一路上,還時不時會出現契丹殘軍和其他蠻族來打秋風。
現實不是打遊戲,不能一路平推打下水晶贏得勝利,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後勤,而非一時的勝利。
看到道路情況這麼差,李徹下定決心,戰爭結束後就開始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隻要路修得夠好,交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不過李徹也並非一無所得。
除了兩座城池外,奉軍這幾天四處掃蕩,收攏了大量戰俘。
各族裔的俘虜全部收入戰俘營,一些流落到契丹人手中的慶人奴隸,則自動獲得奉國子民身份。
統計下來,光是戰俘就收了五萬人之多,至少暫時不會缺勞動力了。
隨後李徹下令修繕襄平城牆,休整部隊,治療傷員,並派遣軍隊押送部分戰俘回朝陽城。
半個多月動蕩不安的遼西,總算是安定了下來,周圍的各個小部族也都鬆了口氣,紛紛派遣使者向偉大的奉王殿下表示臣服。
弱小就是原罪,在關外的小部族沒有決定自己立場的權力。
前兩天還替契丹軍送糧草呢,如今契丹兵敗如山倒,要不想被奉軍清算被滅族,就隻能依附於遼西的新霸主。
襄平城成為了奉國掌控這些蠻族的中心城池,李徹大手一揮,改名!
依舊是改成後世之名,遼陽!
‘遼’代指城外那條小遼水(渾河),意為遙遠。
‘陽’取自朝陽城,意為陽光?。
寓意沒啥問題,麾下文武也沒意見,城名就這麼定下來了。
可惜遼陽城太遠,距離契丹邊界又近,不然李徹都準備把工廠、王府搬到這裡來了。
不過,若是說關外真正適合當首府的城市,還得是沈陽。
沈陽所處之地距離遼陽城不遠,李徹還特意去那裡看了一眼。
正如李徹記憶中那樣,這座未來的東北第一城,此刻還是一個小土城。
城中也沒有蠻族居住,儼然是被荒廢很久了。
李徹騎在馬上,看向那座土黃色的小城,對身旁的霍端孝說道:
“正則,你看此城位置如何?”
霍端孝思索片刻,認真回道:“此地位處平原,東部為山地,北部為丘陵,地勢向西、南逐漸開闊。附近還有遼河、渾河兩大水係,易守難攻,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可謂上佳。”
“若是我和你說,未來我準備在此地建一座城池呢?”
霍端孝點了點頭:“自是可以的,此處發展好了,能養軍民數十萬。”
李徹笑了笑。
僅僅是數十萬嗎?那可太小瞧這‘兩代帝王都’了。
“若是我說,此城會成為天下第一城呢?”
“啊?”
饒是霍端孝有經天緯地之智,也被李徹的話驚了一下。
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那是後人杜撰,再厲害的智者也難以擺脫時代眼光約束。
霍端孝隻能看出這片土地有潛力,但卻看不到當工業化來臨後,這片土地的潛力究竟有多麼恐怖。
就在兩人討論這座未來的關外第一城如何發展時,一騎護國軍騎兵從遠處奔來。
“報!”騎兵翻身下馬,拱手行禮,“啟稟殿下,左長史。”
“契丹可汗遣使,已到遼陽城下,陳將軍請殿下回城商議。”
“知道了,你去休息吧。”
騎兵恭敬道:“屬下告退。”
看向一旁若有所思的霍端孝,李徹笑著說道:“這老狐狸,終於來了。正則以為耶律大賀是要戰,還是要和?”
“若是要戰,來的就不是使節,而是契丹狼騎了。”霍端孝說道。
“哈哈哈,正則果然與我心有靈犀,叱吒關外的耶律大賀老了,也學會搖尾乞憐了。”
李徹拍馬而出:“走!去會會這位契丹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