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裡,許秋的辦公桌上總是有一座座零食塔。
還有各種豐盛的加餐。
現在到了外邊,吃個飯的功夫,碗裡也堆起了一座小塔。
煎蛋、雞腿、這些以節省著稱的媽媽輩家屬們,用最大的善意,表達著對許秋的感激與關切。
秦祈音突然有些感動。
如果要問她,醫生的共同理想是什麼。
那麼她會回答,所有醫生的追求,大概就是此刻的許秋了。
沒有什麼比拚儘全力救回來一個人,而病人家屬知道你很辛苦,也在用他們的方式回饋心意更加令人觸動了。
……
連沈媽都沒想到,這頓飯由她開的小灶,變成了百家飯。
吃飯的時候,眾人隨意聊了一些日常的趣事。
許秋突然問道:“你之前是醫藥行業的?”
沈媽笑著道:“準確一點來說,我和丈夫都是開發新藥的,差點就出了成果,隻不過後來出了一些事情,我們幾個技術骨乾內部又出了分歧,我和丈夫就回國了。”
許秋有些驚訝。
這一層身份,比他想象的還要誇張。
新型藥物的研製,哪一樣不是數億美元的研發成本打底,經曆數十年的試錯,才有幾率成功。
沈媽夫妻兩竟然還是藥物研發團隊的骨乾。
也難怪沈凝奶奶不把錢當一回事了。
秦祈音的注意力卻在這款新藥上,道:“就差臨門一腳,你們在這個時候退出……”
沈媽臉上泛起一絲苦澀,道:“對,如果我們不退出,拿分紅的話,估計前兩年能有個幾百萬的收益。
專利保護期內,起碼都有千萬分成了。
但,那款肝安寧臨床試驗階段出了問題,療效雖然比市麵上所有的老藥都好,但副作用也太大,近乎不可控,我們拒絕了簽名,退出了項目。”
秦祈音有些欽佩這個看似柔弱的女人了。
但,旁邊的許秋眼神卻一凜,“你說是什麼藥?”
“肝安寧……想要進國內的話,應該就是這個名字。”
藥品名稱變更,其實很複雜。
首先要打印國家局的文件,準備該產品相關批次的資料,然後進行備案,再上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注冊技術審評中心進行審批,周期從六個月到兩年不等。
肝安寧在前兩輪的臨床試驗時,就已經在國內進行過備案了,用的也是“肝安寧”這個藥品名稱。
如果改名上市,那它得重新經曆一輪審查,進入大夏市場的時間至少延後一年。
對於大夏這麼大的市場而言,一年的時間,足夠產生幾十億的銷售額了。
“許醫生,你知道這款藥?”沈媽詫異。
沒有她和丈夫的簽字,這藥應該會開在上市前的最後一輪審查,一款隻存在於實驗室的藥物,許秋這個臨床醫生怎麼會知曉。
她的反應很快,幾乎是瞬間就想通了,聲音多了一絲顫抖:“莫非,肝安寧已經出現在醫院了?!”
許秋搖了搖頭。
肝安寧倒是沒有進醫院,但,他還真見過用肝安寧出事的病人!
張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