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藺主任插嘴道:“仔細想一想的,其實還挺恐怖的。”
小護士懵了。
一時間不知道這兩人在說什麼。
藺主任神神秘秘地道:“你可以理解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藺主任,你能直接一點嘛……”
“優勝劣汰咯,個體虛弱到一定程度,他就會被認定為劣勢基因,索性直接讓他無法進食、無法消化而被動淘汰,把食物節省下來,留給擁有更優質基因的人。”
小護士:“不對啊,這樣說的話,有這個基因的應該都餓死了,留下來的不應該是不存在這個基因的嗎?”
“不,基因得從群體角度去考慮,個體的存活是沒有意義的。這樣做,可以保證更強壯的個體活下去,也就能提高群體的健康度。”
許秋點了點頭。
這是關於十二指腸淤滯症的一個理論。
儘管達爾文的進化論存在巨大缺陷,但基本框架卻沒有太大問題。
適者生存,的確是自然選擇中的一個客觀規律。
脆弱的十二指腸正是如此。
一個個體太脆弱,索性直接讓他餓死。
把食物留給更強壯的個體,才能更好地保證群體基因的傳遞。
隻是,在文明社會,這種事情變得更加隱晦了而已。
放在社科領域,總結起來就是馬太效應。
深究下去,一定是殘酷且血腥的。
小護士聽完解釋後,突然覺得有點細思極恐。
“算了算了,管他什麼天道人道,我趕緊去值夜班了……”
……
淩晨一點多,許秋終於到了家。
連軸轉的手術,讓他的精神也疲倦到了極點。
簡單洗漱後,倒頭便睡。
第二天醒來時,他的手機塞滿了祝福短信。
黎雪:“媽呀,許醫生你前幾天出差竟然是去評選國家科學技術獎了?特等獎啊!我從來沒聽說過醫學領域的特等獎!”
王晟德:“恭喜!臨醫、臨海市、白雲省都能因為你出一次名的,一個拿特等獎的人,本身便是國寶級彆的人物,往後省裡邊肯定會不吝惜資源地培養你!”
白雲省第一書記傅清:“恭祝奪獎,省上的獎勵很快就會下發,還望你為大夏醫學繼續努力!”
陳院士:“雖然會場就知道你拿了特等獎,但現在名單總算正式公布了,有空吃個飯!”
……
密密麻麻一大堆祝賀短信。
許秋這時才發現,今天的新聞頭條已經出爐。
“臨海小血管獲得國家科學進步獎特等獎,總工程師許秋或成大夏史上最年輕特等獎獲得者!”
幾乎所有的媒體,都爭先報導這篇爆炸性的文章。
下方,均附上了紅頭文件。
“大夏關於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大夏批準並親自簽署,
授予許秋、顧悅院士、趙達院士國家科學進步獎特等獎;
授予“納米限域催化”等2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麵心立方材料彈塑性力學行為及原子層次機理研究”等44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曆屆的國家科學進步獎獲得者,其實都鮮有人關注。
即便是真正的院士站在麵前,普通人也大概率認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