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
陳鬆臉沉了下去,道:“對,如果隻是針對我個人,我自然無懼。但……連我愛人、我學生,以及我愛人學生等,全部會受到殃及!”
株連九族是最頂格的刑罰。
知網動用的,就是類似於“誅九族”的辦法,誰敢站在對立麵,那他的社會關係網上的所有人都會被拉入黑名單!
陳鬆道:“我的論文還沒被下架,但是,我的愛人,所有心血都被封鎖了。我帶過的幾十名碩士生,十幾位博士生,名下文章也全部被知網刪除。
“這意味著,他們以後找工作難如登天。至於晉升……更是不可能!”
沒有論文,就沒有未來。
而知網又壟斷了學術界的大部分期刊,囊括了幾乎所有最具影響力的國內刊物……被知網盯上,無異於與學術、科研絕緣。
許秋表情一凜。
他差點忘了這一點!
“林德教授他們……”
“對,林德教授還好,他和他愛人都早就退休多年了。但舉報人中,有一位才四十多歲,他愛人是一家醫院的副主任,因為論文被封鎖,本來去年就能提拔主任了,結果徹底沒希望了!”
“知網的觸手太長。”
“是啊……”陳鬆自嘲似地笑了笑。
這可是知網啊!
大夏有不少類似的龐然大物,如天都大學方正、青華大學紫光、同方等,影響力都輻射全國。
但唯一一家讓人唾棄不已,恨不得當場倒閉的,就是出自青華大學之手的知網!
它曾經是國家知識基礎設施,整合了大夏知識資源總庫,創始人正是來自青華大學。
上個世紀,互聯網剛剛進入大夏,彼時學生與科研者想要查閱資料、撰寫論文,必須親自去圖書館,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查找。
當時的創始人看到了數字化圖書館的想法,於是向高層提議,立馬就得到了領導們的一致支持。
95年正式立項。
97年,項目從青華大學獨立了出去,更名為大夏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
1999年,世界銀行在《世界發展報告》中提到了“國家基礎設施”的概念,這一新穎的詞彙也立馬啟發了創始人,當年,他就向國家提出了建設大夏學術知識總平台的建議,受到國家高層重視。
知網雛形便就此確立!
創始人趁熱打鐵,立馬製定了技術規範,不久後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作為行業標準下令執行,國標也正式誕生!
標準剛剛出台,青華大學第一時間加入。
隨後其他高校紛紛響應,彼時的學術圈還沒有太多爭鬥,所有高校都無償分享、共享了自己的學術資源,全權交給“知網”使用。
也正是這一舉動,讓小小一個知網迅速成為學術資源市場的巨無霸,萬方、維普等望塵莫及。
初期的知網,有國家和學術界的大力支持,再加上各種批文一路綠燈,知網曾一度列入國家火炬計劃。
直到後來,掌握著大夏最龐大論文儲存量,由各大高校、學術期刊無償共享堆砌起來的數據庫,也在穩固了自己的地位後,開始向曾經的盟友亮出鐮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