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情況在三四線城市還不是特彆明顯,但是放在一二線城市,已經成了現象級的存在,許多老影迷都沒有想到,“流浪地球”居然火到了這個程度。
而且華夏人特彆喜歡跟風,就好像到餐館吃飯,那些沒人的餐館顧客看一看就閃人了,那些高朋滿座,需要排隊拿號的餐館反而生意興隆。
越是得不到的就越好,於是一些影迷開始跟影院抱怨“流浪地球”的排片場次太少了,然而,影院也是有苦難言,講道理“流浪地球”普遍38%的排片量絕對不算少了,總得給其他影片一點活路吧?
而且影院現在都是院線製,單個影院是不能擅自調整拍片的,不過眼看著到手的錢飛了,院線經理自然要跟上麵彙報,上麵一看,得,那就加一點吧,排片量從38%加到了42%,至於哪個倒黴蛋上映第一天就被砍了排片量,那就隻能自認倒黴了,難道還能跟院線打官司不成?
網絡上有關於“流浪地球”的討論熱度也越來越高,其實講道理,科幻在華語電影從來都不是一個熱門類彆,在整個文化領域,科幻也隻是小眾當中的小眾,誰都沒有想到,這個曾經的小眾,居然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
比較有意思的是,之前各大科幻論壇,都是在嘲諷韓飛,異想天開,居然要拍科幻片,然而“流浪地球”第一天上映,許多之前嘲諷的帖子就被刪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吹噓的帖子,似乎真香定律又起了作用?
當然,也有一部分科幻迷依舊覺得還是西方科幻好,甚至有人發帖說“流浪地球”完全就是偽科幻,沒有蟲洞、沒有太空飛船、沒有星際穿梭,這還是科幻嗎?怎麼看都透著一股土腥味。
於是不少科幻迷開始針對類似的帖子發動了聲討:首先,請某些偽科幻迷先搞清楚一個概念,什麼叫科幻,科幻不等同於完全的幻想,科幻是這樣一種思維,是人們基於已有的科學,對現在或者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作出有根據的幻想,相比於西方科幻,“流浪地球”當中的科幻明顯要更貼合現實,如果這就叫做“土”的話,那我寧願選擇“土味科幻”。
科幻迷的陣營開始發生了分歧,畢竟在網上的爭論,不管素質有多高,最終都會形成同樣的結果:對方是煞筆,然後就是一場罵戰。
科幻迷的戰鬥還僅限於一些科幻論壇,然後就延伸到了各大文學論壇,再到、影視論壇,也隨著越來越多科幻迷加入爭論,“流浪地球”當中一些不太被人所知的科學知識,也開始被普通觀眾所知曉。
普通觀眾看過之後,大致上有兩種反應,第一個是查度娘,看這幫侃侃而談的家夥是不是在吹牛逼,另一種則是:奈何本人沒文化,一句臥槽行天下,整個都是懵逼狀態。
有關於科幻方麵的爭論隻是一方麵,更多普通觀眾特彆是還沒有去看過的觀眾,更關心的還是這不片子到底好不好看,而且他們可不願意花兩個小時,去看一場科學普及講座,劇情夠不夠吸引人才是關鍵。
於是豌豆網上的長評就讓許多觀眾了解到,這部片子絕對不是科學普及講座,劇情相當精彩,特彆是對世界觀的營造,簡直絕了,那種發自內心的絕望,在西方科幻片當中絕對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