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會做這種安排,一來是人數少,便於管理。二來也是在發生意外的時候,能夠及時的疏散,速度能夠更加迅速。
其中,除了領隊以外,還要配有一個醫護人員,以防有人意外受傷。
所以說,能夠真正進入古墓的人員,更是少之又少,精之又精。
作為此次任務的領隊,馮毅權衡許久,最終定下了進入古墓的人員,一共為八人。
除了他自己和隨隊醫生張保仁以外,一個是他的得意門生,省大曆史係的學生劉佳裕。一個是省文獻館的副館長,精通滿文的宋海安。剩下四位,則是駐省某部隊的特種兵。分彆是,蔡仰、金一山、郝明和崔曉東。
經過一天的勘察,馮毅決定隔日一早下墓。為了養足精神,進行第二天的行動,小分隊的人員早早的就睡下了。
隻是深秋時節,山上的溫度很低,實在不適合人類居住,考古隊的所有成員還是暫居在小王村裡麵。
反正這裡民風淳樸,完全不必擔心會有人去山上,把他們留在山上的一些東西和裝備偷走。
第二天一早,馮毅帶著小分隊的七名人員,沿著洞口下到了墓道裡麵。
當然,為了安全考慮,馮毅這回帶足了裝備,就連借助用的繩子,都有小兒胳膊粗細,是混合了特殊材料編織而成的,完全可以撐得住四五百斤的重量。
幾人到了洞口之後,按照事先說好的,蔡仰和郝明在前,馮毅、張保仁、劉佳裕和宋海安在中間,最後由金一山和崔曉東斷後。
為了能夠及時對小分隊做出援助,下墓之後,會安排幾個留守人員,二十四小時在洞口附近建立的營地裡待命,以防特殊情況的發生。
好在為了預防山中低溫,考古隊這回帶了不少的睡袋過來,暫時解決了留守人員的住宿問題。
隻是山中簡陋,吃飯問題還是要由山下做好後給送上來。
不過臨出發前,考古隊帶了不少的罐頭食品。除了大部分作為口糧給小分隊帶走以外,其餘的都留在了營地裡,可以讓留守人員在饑餓之際填填肚子。
順利抵達墓道後,馮毅借著探頭燈的光亮,看到了小於所說的刻有滿文的牆壁。
對於這種語言,馮毅還真是不通一點,好在事先請了宋海安來,不然還真是抓瞎了。
宋海安今年五十出頭,研究滿清文化近三十年的時間,對於滿文最是熟悉。
他借著光亮,瞧了又瞧,看了又看,並沒有費什麼力氣,便知曉了這刻在牆壁上的滿文含義。
其實,牆壁上刻的並不是什麼高深的東西,隻是一篇滿文的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看來這裡麵還真有可能是一位高僧的墓穴,不然也不會在墓道的牆壁上刻佛經”了解了牆壁上的滿文的含義,馮毅不由得喃喃自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