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眾為什麼大多都對華夏有偏見,還不是因為西方政府幾十年如一日的通過輿論手段給華夏潑臟水嘛。
當然了,有些華夏人自已也不爭氣,喜歡拿自已的傷口去討好西方人。
朱吾適就特彆不喜歡一些所謂的文藝片導演。
都他媽二十一世紀了,還天天拍華夏幾十年前貧窮落後的故事。
拍也就算了,給華夏百姓看看,也算是不忘曆史,憶苦思甜了。
可是他們呢,拍的那些東西,根本就不給華夏人看,都是為了拿到西方去拿獎,賣錢的。
關鍵人家還辯解,我這是藝術啊。
狗屎的藝術,純純就是為了錢好吧。
咋地,不揭曆史的傷疤就不會拍電影了唄。
隻有展現華夏的貧窮和落後才叫藝術?
朱吾適覺得網文也是藝術啊,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
尤其是那本大明我家床底下鑽出個朱元璋,多好的書籍啊。
看完藝術成份蹭蹭地漲。一腦袋的藝術細胞壓都壓不住了。
朱吾適每次看完最新章節,都感覺自已能寫一本三體出來,或者畫一幅清明上河圖。
之所以沒成功,隻是因為懶,有興趣又不懶的,可以試一下,說不定就名垂青史了。
總之,朱吾適覺得對一個國家來說,掌握輿論是非常重要的事兒。
明朝末期為什麼東林黨勢力那麼大。
還不是因為筆杆子在人家手裡嘛。
程朱理學為啥能流傳那麼久,影響那麼深,還不是因為讀書人都看這個嘛。
而讀書人又是社會的頂層。
既然是封建社會,那輿論還是掌握在皇權手裡的好。
畢竟朱吾適實在是想不出,哪個皇帝會主動革自已的命。
讀書人就不一樣了,換個皇帝人家自已照樣當官。
至於說一個王朝腐爛到根子上了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就算掌握了輿論,一個徹底腐爛的王朝也擋不住洶湧的民意。
最近現代這邊出的一件事兒就是很好的證明。
就算是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也擋不住憤怒的集霸們。
朱吾適覺得大明需要一個輿論導向,報紙就是載體。
報紙的產生,既可以引導掌握輿論,又可以凝聚民心。
就像煤球爐,如果刊登到報紙上,傳遍大明。
那些還在受凍的人就會知道,咱們大明已經有了更好的取暖設備了,很快自已也可以買到了,這就是希望。
還有土豆玉米這些高產作物。
提前讓老百姓知道,又方便以後的推廣工作,還能給人希望。
朱吾適越想越覺得有必要搞一個。
他帶著打印出來的書籍再次來到大明。
朱元璋看著剛走沒一會兒就急匆匆跑回來的朱吾適,不知道他又要鬨哪樣。
朱吾適興奮地跟朱元璋說了一下報紙的事兒。
朱元璋的政治嗅覺可比朱吾適靈敏多了。
他瞬間就想到了辦報紙的好處。
百利而無一害。
“賢弟你這個方法好啊,咋之前沒想到呢。”
朱吾適尷尬得直撓頭。
這玩意兒誰想得到啊,朱吾適現在隻看熱搜,多少年都沒有見過紙質的報紙了,一時半會兒還真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