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的觀賞等級分為五個級彆:老少鹹宜的大眾G級、建議10歲以下兒童有家長陪同的PG級、建議13歲以下兒童有家長陪同的PG-13級、限製級R級和嚴禁17歲以下青少年觀看的NC-17,這五級分類多年來早已深入人心。
而對好萊塢影星咖位進行劃分的A-list/A-lister、B-list、C-list甚至是D-list經過媒體的頻繁提及,也算廣為人知。
但其實在好萊塢,還有很多外人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這些術語根本不會在字典、電影教材、報紙雜誌上被提及,就算提及了,也很可能含義完全不同,因為這是專屬於好萊塢行業內的“黑話”。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Film和Movie,在大眾看來,這兩個詞都代表了電影,最大的區彆大概是英國人愛用Film,美國人愛用Movie罷了。
有很多美國年輕人對此感到不滿:不就是Film聽起來嚴肅點,Movie聽起來口語化點麼,你們英國人隻用Film,是不是覺得自己格調很高?
但其實,Film和Movie的區彆,不是英式美式、格調高低的問題,而是專業與否的問題。
Film的確有“電影”的意思,僅作名詞“電影”解釋的時候,和Movie的意思差不多,比如A good Film/Movie的意思就相同。但Film除了表示“電影”外,還有更豐富的含義,比如說“電影膠卷/膠片”,用作動詞“把……拍成電影”,用作形容詞“影評人(Film critic)”,就連表示電影研究、電影產業之類更加高端嚴肅含義的時候,也用的都是Film,而非Movie,相比Film,Movie的含義無疑遜色單調很多。
在英國,是全民都喜歡用Film,在美國,是觀眾影迷喜歡用Movie,行業內人士還是普遍使用Film的。
當然了,如果有外行人參加好萊塢派對,你無論是說Film還是Movie,大家都是聽得懂的,但你要是當著一個喜歡較真的導演說:“我很喜歡你的上一部Movie。”,這名導演大概會立刻反駁說:“我拍的是Film,不是Movie。”
Film和Movie隻是好萊塢行話的一個縮影,順著上文的好萊塢電影觀看分級往下講,其實電影早在開拍之前,也是有著製作分級的,不是ABCDE這樣的詳細劃分,而是大致被粗暴的分為A級片、B級片和Z級片。
——這個A級片指的絕不是日本盛產的A/片,而是A-plctur,換成更通俗的解釋說就是“電影大片”,投資最少數千萬最多上億、場景豪華、拍攝周期長、主演選擇人氣高的明星、上映時花大手筆宣傳的那種電影。
A-plctur這個詞誕生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到來,美國每周觀影人數從一億一千萬猛降到六千萬,好萊塢電影剛剛迎來黃金期就陷入了發展瓶頸,電影公司為了吸引觀眾,推出了雙片製——把一部投資大製作精良的電影稱作“A級片”,一部成本低廉、製作粗糙的電影稱作“B級片”,觀眾購買一張電影票,就可以在影院裡觀看到兩場電影。A級片算是正餐,B級片是附贈的餐後甜點。
這就是好萊塢電影製作等級裡的A級片和B級片,從誕生之初就一直延續使用到了如今。
五六十年代的好萊塢黃金年代過去後,美國經濟也逐漸好轉,並一步步確定了自己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美國人越來越有錢,好萊塢電影的投資也越來越大,B級片有時也不再是粗糙爛製的代表了——畢竟B級片成本再低,也是由正規的電影公司出品,經過嚴格的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出來的——於是Z級片應運而生。
比起製作程序、發行渠道還算正規的B級片,Z級片成本更低、拍攝周期更短,甚至有時連導演和演員都是業餘新手——打個比方說,同樣是導演個人風格濃鬱、旅程故事背景的電影,B級製作費用的叫“公路片”,Z級製作費用的就叫“摩托車片”。
好萊塢電影製作,A級影片製作費用沒幾千萬下不來,B級影片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有些製作費用上千萬,但題材特彆血腥暴力的影片也會被劃為B級片,而Z級電影,有時候隻花幾千幾萬美元就拍下來了。
但是在好萊塢,電視劇的製作,成本想控製在六位數字以內,就絕對不可能。
眾所周知,美國電視劇的售賣,非常依賴劇集的長度,可以說是電視劇季數越多,後期獲利就越豐厚——除了日間肥皂劇(每周一到周五下午播出一集,以豐富的人物性格和不斷與時俱進修改的劇情故事為賣點,美國最長的日間肥皂劇是1937年開播的《指路明燈》,至今已播出了一萬多集)外,各大電視台的常規劇集(每周一集,從9月播到來年4月的那種)如果能累積到100集還沒被砍掉,就會成被節目製作商打包賣給地方電視台、電視經營機構甚至是國外重複播放。
早在1989年,就有權威機構做過調查:得益於英語在全世界的流行程度和有好萊塢做後盾,美國雖然隻擁有全球5%的電視受眾,卻輸出了全球電視節目的三分之一,在不少娛樂產業不甚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中,全國電視台播出的電視節目甚至有60%-80%都完全購買自美國。
由於複製電視劇的成本幾乎為零,多次售賣的成本也幾乎為零,所以在美國,製作一部好質量好口碑的長壽電視劇,製作方是可以源源不斷,連續多年的從這部劇集中獲益的。
這就大大的鼓勵了電視劇製作公司的創作積極性,和對劇集質量的重視。
也因此,美國各大電視台采用了邊拍邊播的製作方式、對觀眾口味無比重視,題材上采用普世策略(意為選用大眾都有共鳴的題材,最大程度淡化地域色彩,便於全球銷售),而且也用昂貴的製作費來保證電視節目的品質。就為了能延長播放季數、使美劇被貼上了“製作精良”的標簽,越來越多的被出口到國外,逐漸在全世界的電視節目市場都擁有了不小的影響力,以便最大程度的養成電視節目品牌、獲取電視劇後期利潤,形成高投入高產出高回報的良性循環模式。
現如今的好萊塢,因為電視觀眾的口味越來越挑剔,電視劇的生產模式已經非常接近於B級片,甚至有所超越。
ABC、BC、FOX等公眾電視台的主打美劇,可能一集就要換一個導演、換一批製作人,每集劇本由十幾位編劇共同討論出,加上人氣旺盛的話每一季度主演們的片酬都要上漲,還有燈光、造型、特效、後期等各個環節加起來,單集美劇製作費超越電影並不是什麼稀罕的事——雖然是電視劇,但現在的美劇也基本全都選用電影膠片拍攝。
像是從去年開始熱播的醫療劇《急診室的故事》,因為劇本考究、演員眾多、題材特殊,每一集的製作投入超過百萬美元,比很多電影的預算都高。
哪怕是播放時間隻在二十分鐘到半小時左右的情景喜劇,製作成本可能都要從幾十萬美元到幾百萬美元不等,比如去年秋天首播就爆紅,剛被NBC電視台預定了第二、三季的《老友記》,和已經風靡了北美四年多,每年能給主演兼製作傑瑞·宋飛帶來數千萬美元收入的《宋飛傳》。
作為主要針對青少年觀眾的電視劇,《飛躍比弗利90210》和《露易絲和克拉克》一樣,劇情雖簡單,製作費卻居高不下,一直徘徊在單集百萬美元左右。
外行人估計很難理解一集電視劇為何製作費用要這麼多,但身為內行人,特彆是以及進組等待拍攝的威廉,隻根據所見所聽所感,就能猜出《90210》製作費為何如此高昂了——看看劇組那每天跟班的五人以上的編劇、動不動就超兩位數的群眾演員、一集一換的導演、香車美酒跟高級餐廳、漢普頓度假屋、主演人均逼近六位數的單集片酬,就連他這個在本季演出隻有不到五集的配角,單集片酬都能拿到六千美元。
是的,單集六千美元,和NBC電視台去年秋天剛推出的《老友記》主演們的片酬差不多——詹妮弗·安妮斯頓、柯特妮·考克斯等《老友記》的六位主演,第一季的人均單集片酬是六千五百美元,之所以拿的隻比威廉這個《90210》的配角高一點點,是因為《90210》目前已經是播到第五季的熱播劇了,而《老友記》才是試水的第一季。當然,憑《老友記》第一季的收視率,今年秋天第二季播出的時候,六位主演的片酬肯定會大幅上漲,不會再像第一季那樣可憐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