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5章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1 / 2)

北頌 聖誕稻草人 9586 字 10個月前

,最快更新北頌最新章節!

“哪有什麼一線生機?”

夏安期苦著臉,低聲道:“以寇季的心性,不滅西夏,絕不會還朝的。”

夏竦痛苦的道:“大仇未報,為父不甘心!”

夏安期看向了夏竦,哀歎道:“不甘心也無用,李德明絕對不會放過我們父子。我們父子已經沒有了報仇的機會了。”

“蒼天!你不開眼!”

“……”

夏竦在牢獄裡歇斯底裡的咆哮。

夏安期難以言語,唯有仰天長歎。

他們父子在大宋犯了錯,逃過了一刀。

輾轉數年,又落到了大宋的刀下。

像極了報應。

夏竦父子在牢獄裡自愛自憐,無人關注。

大宋使節在夏竦父子下獄以後第三日,到了興慶府。

李德明率領著西夏的迎賓隊伍,親自迎出了十裡地,恭恭敬敬的將大宋使節迎回了興慶府。

進入到了興慶府以後,李德明又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招待了一番大宋使節。

席間。

李德明十分大方的送給了大宋使節許多錢財、美人。

大宋使節沒有推辭,全部笑納了。

使節團的官員在出使之前,趙禎就特地交代過了,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從西夏榨取一些錢財出來,榨取的越多,功勞越大。

也正是因為如此,使節團的官員們在麵對西夏行賄的時候,照單全收,一點兒也不需要顧忌。

李德明在送上了錢財和美人以後,立馬向使節團的官員們表明,西夏並沒有跟大宋開戰的意思。

西夏作為大宋的藩屬,願意永生永世依附大宋,聽從大宋的吩咐。

此前西夏犯下的種種錯事,並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夏竦和夏安期父子暗中所為。

對於夏竦和夏安期父子如何能在西夏擔任高官,他也做了一定的解釋。

他聲稱,夏竦和夏安期父子,從大宋逃到了西夏以後,改頭換麵,隱瞞了過往,借著自身的才能,騙取了他的信任,在西夏朝堂上有了一官半職。

他是受了夏竦和夏安期父子的蒙蔽。

大宋使節團的官員們聽到了夏竦和夏安期父子在西夏,並且還在西夏擔任了高官,心頭也是一驚。

夏竦,在大宋的時候,那可是儲相之一,是大人物。

使節團中的許多官員,見到了夏竦,那都的低著頭說話。

如此人物,投了西夏,還幫著西夏算計大宋。

難怪大宋會在西北吃一個大虧。

不過,夏竦就算是再厲害,還是鬥不過寇季。

在大宋朝堂的時候,他身份地位比寇季高,就沒有鬥得過寇季。

離開了大宋,投了西夏,他依然是寇季的手下敗將。

使節團的官員,之前還因為寇季誆騙著趙禎離開了汴京城,埋怨寇季。

如今得知了西北的一切是夏竦謀劃的,多虧了寇季才鬥敗了夏竦。

他們心中對寇季的怨氣消散了不少。

使節團的官員們在跟李德明交談的過程中,得知了李德明有意將夏竦父子交給大宋處置,當即便有人表態,聲稱回到了銀州,麵見了趙禎以後,一定會為李德明說好話。

還有一些人明裡暗裡向李德明透露,光出人不行,還得使錢。

李德明嘴上雖然在哭窮,但還是吩咐人準備了一筆錢財,送到了使節團的官員們手裡。

官員們看到了錢以後,態度一瞬間就變了。

一個個對李德明賭咒發誓,聲稱回到了銀州,麵見了趙禎以後,就算是拚了性命不要,也要幫西夏說話,阻止趙禎侵犯西夏。

麵對如此‘剛烈’的使節團官員。

李德明不得不又拿出了一筆錢財,贈給他們當私禮。

使節團的官員們在興慶府待了許久,使儘了渾身解數,從李德明手裡榨取錢財。

在榨取李德明錢財的同時,他們又榨取那些西夏貴族手裡的錢財。

聲稱可以動用自己的關係,在汴京城裡幫他們置辦一套宅子,無論大宋打不打西夏,西夏會不會滅亡,西夏貴族們都可以搬到汴京城去,以一個宋人的身份,繼續過上富家翁的生活。

使節團官員們如此說法,那些西夏貴族沒信,那些西夏的富庶商戶們倒是信了,一個個搜空了家底,給使節團的官員們送上了一份厚禮。

使節團的官員們能不能幫他們在汴京城裡置辦宅子,他們不在乎。

他們隻求西夏和大宋在大戰的時候,使節團的官員們能幫他們使使力,讓他們免受刀柄之苦。

大宋使節團的官員,幾乎是明目張膽的在斂財。

李德明卻假裝看不見。

任由大宋使節團官員在興慶府裡搜刮。

大宋使節團官員在興慶府裡搜刮了八日。

八日後。

大宋使節團的官員,帶著李德明求饒的國書,押解著夏竦父子,離開了興慶府。

大宋使節團的官員剛走。

李德明就下令讓手下的兵馬,將那些給大宋使節團的官員獻財的富庶商戶一並捉拿,抄沒了他們所有家財。

李德明在獻給了大宋大筆錢財以後,國庫裡沒有多少餘錢了。

抄沒了那些富庶商戶的錢財以後,不僅補足了獻給大宋的錢財,還多出了許多。

李德明早就有心抄沒富庶商戶手裡的錢財,用作軍費。

隻是興慶府內的富庶商戶,跟西夏大多數貴族都有來往,關係盤根錯節,他不好下手。

富庶商戶們給大宋使節團獻錢,倒是給了他一個合理的借口。

他之所以在大宋使節團的官員在興慶府裡搜刮錢財的時候沒有開口阻止,就是為了等大宋使節團官員走後,好好的收割一波。

大宋使節團在趕往銀州的路上。

坐鎮在銀州的趙禎就收到了消息。

銀州城內。

校場上,中軍大帳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