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8章 你們記一下……(2 / 2)

北頌 聖誕稻草人 14686 字 10個月前

曹瑋年齡最長,也是被監軍製度坑害的最多的人,在呂夷簡提出了細化監軍製度以後,曹瑋想都沒想,果斷道:“此舉不妥!若是軍中的監軍,推行到部一級,以監軍的職權,隨時隨地,都能從武將手裡奪取兵權。須知,武將在作戰的時候,一定會用一些迷惑敵人的手段,若是監軍不能理解,將其當成了畏戰,奪取了武將的兵權。

那麼武將的謀劃就會落空,說不定還會被敵人抓住機會,一舉蕩平。

此外,監軍製度的缺陷已經十分明顯了。

我大宋跟遼國作戰期間,遼國沒少派人汙蔑我軍中的武將。

隨軍的監軍,沒少聽信謠言,臨機奪了武將手裡的兵權。

我大宋沒少在此事上吃虧。

我們既然已經敷出了血的代價,那就應該考慮考慮,監軍製度有沒有存在的必要,而不是繼續細化監軍製度。

我大宋若是要細化監軍製度的話,那麼革新兵製之類的話也就不需要再談下去了。

因為我們無論商量出多好的兵製,最終也會毀於監軍製度。”

朱能等人聽完了曹瑋的話,十分讚同的點頭。

曹瑋如今功臣身退,也不怕得罪人,所以他在呂夷簡提到了監軍製度的時候,說出了朱能等人想說又不敢說的話。

王曾聽完了曹瑋的話,皺起了眉頭,毫不客氣的道:“朝廷若是沒有監軍製度,如何防備你們這些武人?石元孫叛亂,才剛剛平息。

朝廷有監軍製度,約束著各軍,所以石元孫在叛亂的時候,勉勉強強不過召集了五萬兵馬而已。

若是沒有監軍製度約束,石元孫能夠召集到的人馬,恐怕會龐大到我們難以想象。

他會帶給大宋難以估量的影響。

監軍製度的益處,顯而易見。

若非有監軍製度控製著各軍,恐怕石元孫的叛亂,到現在也平息不了。”

曹瑋皺眉道:“從監軍製度推行至今,防了幾人?一隻手都數的過來。可坑害的人有多少?數值不儘!多少良將死於監軍製度之下?多少良將因為監軍製度的錯,幫彆人背了罪過,最後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說到此處,曹瑋聲音拔高了幾分,大聲道:“監軍在戰場上奪了權,吃了敗仗,回朝以後,不見任何人問罪。反倒是被多了兵權的武將,被罷官,被斬首。

監軍製度再推行下去,軍中上下遲早會寒了心。

到時候強敵入侵,又有誰,願意為我大宋江山赴死?”

呂夷簡絲毫沒有被曹瑋的聲音震懾到,麵對曹瑋的大聲質問,呂夷簡冷聲道:“監軍在戰場上奪權,那也是因為武將做出了不忠之事,才引的監軍奪權。

武將若是規規矩矩的做事,監軍怎麼可能奪其權?

監軍製度推行至今,明麵上防到的人,確實一隻手數的過來。

可暗中防備的人,卻遠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曹瑋惱怒的道:“戰場上規規矩矩做事,隻會死的更快……兵法一道,奇正相輔相成,有時候需要堂堂正正作戰,有時候就需要以奇謀妙計取勝。”

曹瑋和呂夷簡二人,說著說著就說出了真火。

二人大有一副吵架的趨勢。

趙禎見此,並沒有勸阻,反而下意識的看向了寇季。

寇季對趙禎淡然一笑,沒有說話。

趙禎心中暗歎了一聲。

他之所以在曹瑋和呂夷簡二人快要吵架的時候,看向寇季,那是因為,寇季早就跟他講過,在議論兵製的時候,一定會有人吵起來。

趙禎起初還不信。

他覺得,能被他邀請到此處的臣子,皆是他的肱骨之臣,皆懂他的心思,一定會按照他的心思做事,不可能吵起來。

如今看到曹、呂二人爭吵,趙禎信了。

眼見著曹、呂二人真的要吵起來了,趙禎輕咳了一聲。

曹、呂二人立馬閉上嘴,齊齊向趙禎施禮。

“臣君前失儀,肯請官家責罰……”

趙禎盯著曹、呂二人,嚴肅的道:“朕是讓你們各抒己見,不是讓你們吵架。要吵架,也得等所有人把話說完了以後,你們再吵。”

“臣遵旨……”

曹、呂二人在趙禎的訓斥下,齊齊閉上了嘴,不再多言。

趙禎看向了王曾,“王愛卿,說說你對兵製的看法。”

王曾臉色略微一正,鄭重的道:“監軍製度方麵,臣的想法跟呂相相仿。除此以外,臣以為,我大宋兵馬數量過於龐大。

拋去守關、守城、團練、衙兵,我大宋在籍的兵馬多達一百二十萬左右。

算上守關、守城、團練、衙兵,我大宋的兵馬早已超過了一百八十萬之數。

朝廷每年撥付給各地兵馬的軍餉,就已經達到了歲收的四成左右。

雖說如今我大宋歲收略有增加,但是撥付給各地兵馬的軍餉,依舊是個大頭。

朝廷養如此多的兵馬,並沒有做到物儘其用。

一百八十萬兵馬中,朝廷真真正正能用到的,也不過一百三四十萬左右。

餘下的,根本就是在浪費錢財。

朝廷不能再養著他們了,必須讓他們回歸民籍。

他們回歸了民籍,不僅能幫我大宋增添一份歲收,也能減少軍餉的開支。

一增一減之間,就能催生出百萬貫的錢財。”

衙兵、守城、守關兵馬,絕對是大宋兵馬中最含糊的存在。

特彆是衙兵和守城的兵馬。

拿的是朝廷的軍餉,卻不歸樞密院和三衙管轄,而是有地方衙門在管。

比如縣一級衙門,管束衙兵和守城兵馬的官員就是縣尉。

朝廷對於衙兵的配合是五百人一縣。

大宋朝有多少個縣?

數以百計。

依照這個配額,算下來,衙兵數目絕對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地方衙門要剿匪,緝盜的時候,一般調動的都是衙兵。

除非是匪徒實力過大,才會請調附近的駐軍。

有些地方,甚至將守城的兵馬跟衙兵,混為一談的用。

但卻領著朝廷雙份的軍餉。

守關兵馬就更尷尬。

拿著朝廷的俸祿,歸三衙和樞密院掌管,卻不隸屬於其他有番號的軍隊。

偶爾調動,那也是關城跟關城之間互相調遣。

守關將士的數量不多,往往以一營為單位。

重要的關城,自然有重兵坐鎮。

守關將士幾乎都是打雜的。

不重要的關城,就隻有守關將士在。

坐鎮在他們附近的兵馬,沒有一個承認他們是自己人,也不將其納入自己的番號。

所以守關的將士在大宋十分尷尬。

他們有時候歸當地衙門管,有時候歸關城附近的駐軍管,也有時候歸各地安撫司衙門管。

總之,誰都能管他們,誰都不願意管他們。

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麵,就是因為大宋兵製的問題。

大宋兵製將他們單獨提溜了出來,坐鎮各地的兵馬自然不可能將他們提溜進去。

因為將他們納入到自己軍中以後,會占據軍中的兵額,影響人家吃空餉。

總而言之,大宋的官製亂,兵製也亂。

從而也導致了,大宋明明每年花費著高額的軍餉養兵,關鍵時候卻沒有多少人可用的場麵。

王曾的話,算是切中的大宋兵製的一大要害。

他的話說完,趙禎等人皆讚同的點點頭。

王曾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以後,其他人也相繼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最後才輪到了寇季。

趙禎在曹、呂二人爭吵過後,挨個點名詢問,留下了寇季壓軸,也有他的深意。

寇季一旦開口,那就不是一兩條建議,更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完的。

更重要的是,寇季一旦開口,其他人幾乎就沒有發表見解的必要了。

因為寇季手裡握著他們君臣二人,以及樞密院大小官員,研究了近一個多月的研究成果。

在輪到了寇季發言的時候,趙禎並沒有開口點名。

而是看向了寇季。

其他人也紛紛看向了寇季。

寇季在所有人注視下,笑著道:“我的話可能有點多,諸位若是想記的話,可以記一下。”

呂夷簡等人聞言,不以為然。

大宋朝不相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所以在議論政事的時候,沒有人做會議記錄。

朝堂上倒是有專門的會議記錄官。

不過人家主要記錄的是趙禎平日裡的一言一行,對於朝堂上發生的政務,不會用太多筆墨。

比如今天的兵製革新的討論大會,在記錄官的起居注上,很有可能就是簡單的幾句話。

某年某月某日,帝於北宸宮宴請朝簡、曾、季、瑋等八人,帝言兵製有缺,八人皆附之,帝隨議之……

如此會議記錄,那是會議記錄嗎?

寇季見呂夷簡等人不以為然,沒有再提醒,開口道:“官家要革新兵製,不是說要革新兵製中的某一條,而是全部。

隻要是不利於我大宋的,都在革新之列。

我跟樞密院的同僚,商議了數日,最終將要改的兵製,以及如何改,商討了一個大概。

我現在說出來,諸位一起參詳一下。”

寇季此話一出。

呂夷簡等人一臉愕然。

他們總算是明白了寇季為何會在開口前,提醒他們記一下。

寇季明顯有很多話要說,多到他們的腦袋不一定記得住。,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