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任人宰割,其他的什麼也做不到。
包拯處置了陳氏,豪門大戶無一不驚。
他們驚恐的不是包拯殺了陳氏的人,抄沒了陳氏,而是包拯將陳氏的人發配去了遼地。
身處在遼地的那些廝殺漢,若是知道了留在江寧府老家的家人被陳氏給欺辱致死了,他們要是不折騰陳氏的人才怪。
軍中袍澤情深,又有同仇敵愾的性子。
隻要陳氏犯事的文書拍到了遼地監軍手裡,立馬會被傳揚的人人皆知。
陳氏,完了。
不是被殺沒了,也不是被抄沒了。
而是被一個發配弄沒了。
江寧府上上下下,所有人對他們這位新知府的印象就是狠。
狠到讓人從心底裡生出寒意。
包拯坐鎮了江寧府以後,什麼也沒乾,就是查案、抄家、殺人。
第三日,蘇州知州耽誤了半個時辰,才到江寧府,腦袋瞬間就掛到了旗杆上。
第四日,城中的大盜被捕,遊街半日後,被斬首。
第五日,有鄉民狀告豪門大戶侵占民田,害人性命,包拯帶人上門查問,在豪門大戶彆院的枯井裡,挖出十一具屍骸。其全家被捕,砍頭砍頭,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
……
包拯在江寧府,什麼也沒乾。
就是查案,再查案。
包拯也算是地主家的兒子,深知地主的秉性。
他知道那些豪門大戶不把佃戶、仆人當人看,多多少少都乾過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
所以,他隻需要查案就行。
有人告狀他就查,沒人告狀他就翻陳案。
狀告包拯的奏疏,如同雪片一樣飄進了汴京城,飄到了政事堂。
政事堂內。
王曾手握著一卷奏疏,臉黑如鐵,他盯著寇季,渾身哆嗦著道:“你真是挑了一個好劊子手!”
寇季隨手將手裡的奏疏扔到了政事堂正堂內的大案上,伸了一個懶腰,侍從官立馬端過了一碗蓮子羹放在了他麵前。
他淺嘗了一口,放下了碗,不鹹不淡的對王曾道:“人是官家挑的,又不是我挑的。”
王曾憤怒的道:“九百多性命,一萬多人被發配,如此大的手筆,你讓朝廷如何向天底下人解釋?
就因為他們想燒常平倉?”
寇季不鹹不淡的道:“他們敢拿常平倉做要挾,那就要做好被處決的覺悟。你又不是初出茅廬,你應該明白,常平倉乃是朝廷穩定地方的根基,誰動誰死。”
王曾咬牙切齒的道:“他們隻是想少,但是沒少。”
寇季打著哈欠道:“等他們燒了,那就晚了。運城的常平倉可擔著供養多個關口將士們的重任。
糧食若是沒了,幾個關口的將士們,就要反了。
所以他們就不該打常平倉的注意。
他們被殺,親眷被株連發配,也是咎由自取。”
王曾吹胡子瞪眼的起身,怒吼道:“就是因為他們想了想,九百多人的性命就沒了?!”
寇季不以為然的道:“敢打軍糧的主意,彆說是九百了,九千都得殺。”
說完這話,寇季撇撇嘴道:“你彆光盯著韓琦不放啊。包拯在江寧府殺的也不少。你怎麼不說包拯呢?”
沒錯。
寇季和王曾剛才議論的是韓琦。
相比於包拯通過查案的手段收拾江寧府的豪門大戶。
韓琦的手段就簡單直接多了。
韓琦到了運城以後,什麼也沒有乾。
足足睡了大半個月懶覺。
然後讓人放出風聲去。
說是朝廷派他到河東,就是為了將河東的兵戶全部遷移到遼地去的。
河東的豪門大戶就慌了,河東兵戶數量可不少,全部遷走的話,河東豪門大戶可就沒有人壓榨了,府上用的俏丫鬟都不一定湊得齊,更彆提找人種地了。
也不知道聽誰說的,說是常平倉沒了,韓琦就在河東待不下去,會被罷官去職。
這話倒是沒錯。
韓琦身為河東之地的主官,若是常平倉有失,他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豪門大戶根本不知道風聲就是韓琦放出去的。
然後豪門大戶的人就勾結了一群大盜,準備去燒常平倉。
結果還沒燒,就被擒獲。
韓琦揪著那些大盜,一下子就像是提溜土豆似的,提溜出一串。
九百多人被砍頭,一萬多人被發配。
數十家豪門大戶被查抄。
當地剩下的豪門大戶對韓琦畏懼如虎,紛紛閉門不出。
陳堯谘上書,直呼韓琦是狠人。
韓琦並沒有在乎這些,如今正在河東豪門大戶的配合下,給那些兵戶的家眷打點行囊,送他們去遼地找丈夫、找兒子、找兄長。
寇季就是知道韓琦的性子,所以在給韓琦的公文中,讓韓琦收一收手。
寇季若是不給韓琦去公文的話,韓琦能將河東為富不仁的豪門大戶全弄死。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就是韓琦的風格。
既然朝廷派他去河東殺人立威,他自然要將威風立足。
讓寇季敬佩的是,狗日的在河東殺了九百多人,株連了一萬多人,愣是沒擔上什麼惡名。
如今萬民傘都收了兩把了。
當地的蒙學山長還通過一字交子鋪的渠道,向朝廷遞書,豪邁的說明年的蒙學花銷,河東之地不需要朝廷出錢了。
韓大善人已經給他們準備好了。
如今彈劾韓琦的隻有一些跟河東豪門大戶利益有牽扯的官員,以及一些在朝的禦史等人。
新任禦史中丞陳堯佐,帶著滿朝禦史,瘋狂的批判韓琦這種釣魚執法的行徑。
王曾對韓琦的做法更是不滿到了極點。
王曾在堂上咆哮道:“包拯殺人,殺的有理有據。那些人背後背著人命官司,樁樁件件都有證據,他們該死。
韓琦呢?
誘人犯罪,草菅人命。”
寇季平靜的道:“可地方上遞上來的奏折,韓琦被誇讚成了萬家生佛,包拯被描繪成了人黑心黑的惡鬼。
難道是地方上的人眼瞎嗎?”
王曾憤恨的道:“那是因為韓琦查抄的一部分浮財,分潤給了地方,收買了人心。包拯將查抄的錢財一文不剩的交給了朝廷。
你隻看到地方上將韓琦誇讚成了萬家生佛,難道看不到朝中文武破口大罵韓琦嗎?”
王曾說的沒錯,朝廷和民間對韓琦和包拯的評價完全是兩個極端。
韓琦在民間好評如潮,在朝中卻被噴成了臭狗屎。
包拯在民間其實也有好評,但大多都是百姓,民間那些官員基本上都在上書彈劾包拯。
朝中也有不少跟江寧府有利益牽扯的官員彈劾包拯,但是王曾、陳堯佐等一眾重臣,都覺得包拯做事合規矩,是個不錯的乾吏。
有朝中重臣牽頭,他們的門生故舊自然景從,一些牆頭草也跟著誇讚包拯。
所以包拯在朝堂上也算是好評如潮。
“收買人心?”
寇季失笑道:“王相這話有些誇大吧。韓琦不過是將一些不好上繳國庫的浮財,分潤到了河東各地的蒙學而已。
他有權留下一部分浮財充入地方府庫,做地方修橋補路、贍養孤寡之用。
他自己又沒拿一分。”
王曾喝道:“慷朝堂之慨,讓百姓們說他好話,難道不是收買人心?”
寇季反問道:“那那些河東之地官員也說他好話,怎麼解釋?一句畏他如虎,怕是解釋不過去吧?
讀書人可是有風骨的。
難道河東上下所有的官員都是軟骨頭?
再說了,蒙學建立之初,確實是朝廷出錢。
可隨著蒙學不斷的發展,如今已經相繼出現了一些主動承擔花費的地方衙門。
比如渤海府,知府蘇洵,借著渤海府府城一些公家鋪麵的租金,供養了渤海府所有蒙童所用的吃食、衣物、蠟燭等物。
又在渤海府舉行魚王、參王等海產的撲賣,募集了蒙學所需的錢財。
如今已經上書朝廷,取消給渤海府蒙學撥款。
此事奏上來以後,朝野上下可是一片稱讚聲。
韓琦身為河東之地的主官,效法渤海府,為河東之地的蒙學謀福,這可是善政。
如此善政,應當大大鼓勵才對,為何就成了收買人心了。”
王曾瞪著眼,喝斥道:“此事老夫就當它揭過去了。那韓琦在河東之地誘人犯法,草菅人命,又作何解釋?”
王曾自從病愈以後,每次和寇季說話都是這般。
寇季實在是一個頭兩個大。
說他找茬吧。
也不算。
韓琦雖然將朝廷交代給他的差事辦妥了,可手段確實有些不妥。
但寇季並不認為韓琦草菅人命。
因為韓琦查抄的那些豪門大戶,除了找大盜要燒毀常平倉外,也犯過其他事情。
每個人都有必死的罪狀。
韓琦殺他們,發配他們家眷,那是罪有應得。
要知道韓琦釣出來的豪門大戶,可不僅僅隻有數十家。
一些沒做過大惡的,被人蠱惑的,韓琦都遵照寇季之前的叮囑,饒了他們一命,隻是罰了一些錢財而已。
韓琦唯一做的不對的就是釣魚執法。
但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
寇季有必要幫韓琦解釋清楚此事。,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