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從側妃變成正妃,自然她的兒子也就成了名義上的嫡子。
隻要再把朱允熥養成廢物,就沒人能和她兒子爭奪皇帝的寶座。
她就是這麼做的,所以朱允炆才能登基稱帝,否則皇帝應該是朱允熥。
朱元璋沉默了一會才緩緩開口。
“是啊!這皇位就一個,她不爭,他兒子這輩子都沒機會。”
說話之時,他的目光看著遠處,腦中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良久,朱元璋回過神來看向魏武。
“小武,你上次說允炆登基,但字輩卻變成老四,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這突如其來的急轉彎,愣是差點給魏武閃了腰。
說太子妃呂氏說的好好的,怎麼就突然轉到JU~~dy身上去了呢?
不過轉念一想,涉及到皇位,這倆還真是有扯不斷的牽連。
陰沉了片刻,在心中稍稍組織了一下語言,魏武才開口說道:
“朱老伯,其實就算我不說,您大概也猜到緣由了吧!沒錯,就是叔侄爭位了。”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登基定國號建文,次年建文元年八月,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
聽到削藩二字,朱元璋那是立刻就皺起了眉頭。
當初分封諸王的時候,確實有不少大臣反對,擔心漢、晉亂象重演。
朱元璋也有私心,隻是想給自己的兒子們一些好處。
事實上他心裡也明白,新帝登基之後削藩是必行的政策,利於中央集權。
在這種矛盾思想下,朱元璋還是被往日的苦日子影響,選擇封藩。
不過也做出了一些舉措,防止日後出現變故。
比如藩王不可插手封地行政,不許私下往來,無詔不可擅自進京。
至於後世帝王會不會削藩,各地藩王是不是會引起亂子。
那個時候他已經不在了,兒孫之事他想管也管不了,算是一點私心吧!
隻是朱元璋沒想到朱允炆會如此不智,剛登基一年就迫不及待的削藩。
一年時間甚至連朝堂都不一定能掌控穩定,這時候削藩不是明智之舉。
沉默了一會,朱元璋輕歎一口氣,再次開口詢問道:
“老四,應該就是削藩的時候被逼狠了,才會選擇起兵奪位的吧?”
“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史稱靖難之役。”
“咱承認老四確有才能,但即便有才能,想要成功奪位也是難如登天,他如何辦到的?”
不得不說,老朱的眼光和政治敏銳確實沒的說。
朱棣確實雄才大略,但靖難依舊打的艱難無比,幾次差點嗝屁。
想到這件事情的經過,魏武心中忍不住暗笑,隨後便說道:
“個人能力強是一方麵,主要還是靠敵人的襯托,否則靖難也不會成功。”
“以大明的實力,削藩雖然有些阻礙,但想要成功並不困難,隻是建文帝太稚嫩了。”
“再加上身邊給他出主意的全是不堪大用,隻會在紙上談兵的儒生,昏招儘出。”
“還有關鍵時刻,大明第二戰神倒戈,才讓永樂帝一舉靖難成功!”
大明第二戰神?
聽到這個稱呼,朱元璋心中不由開始好奇,這戰神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