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過完節回來的第一日上課,班主任李心也回來上課了。
隻是,她麵色蒼白、憔悴了不少,精氣神明顯是大不如從前了,看來沒有從未婚夫的離世緩過勁來的。
看來自己的小說要加快進度了,她寫的小說,是李心和未婚夫兩人的真實事件改編,她不知道李心能不能夠看到自己寫的小說,但是她決定還是要全力以赴,將這份對生命的感悟和對情感的細膩描繪傾注於筆尖。
希望李心能夠看到後,能夠從中找到一絲慰藉,哪怕隻是片刻的安寧與釋懷。
她深知,文字有著跨越傷痛、連接心靈的力量,尤其是當它們源自於真實而深刻的情感體驗的時候,那種感覺會更加的深刻。
每日手寫兩萬,已經過去八天了,小說也寫到尾聲了,再有兩天的時間就能夠完工,修改一邊,重新抄寫一遍下來,這個月月底就能夠完工了。
現在張秋瑞考慮投稿哪家雜誌社了。
她現在心裡頭有四個目標一個是《延河》
《延河》是是SX省作家協會主辦,早在八十年代,陝西出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作家和作品,如賈平敖、陳中實、陸遙等文學巨匠的佳作就曾在《延河》上發表,這份雜誌無疑擁有深厚的文學底蘊和廣泛的讀者基礎,投稿於此,或許能讓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文學前輩的關注和指導。
並且《延河》號稱小《人民文學》的稱呼。
第二個選擇是《收獲》,《收獲》刊登中長篇小說為主,隻不過是雙月刊,暫時被張秋瑞列為最後的選擇。
第三個則是《萌芽》,創辦五六年,是國內第一本青年原創文學刊物,1999年,萌芽聯合13所著名高校合辦中國權威作文大賽—新概念作文大賽。大賽發掘出韓韓、郭敬名、張躍然等80後文化偶像,《萌芽》因而被譽為“80後偶像搖籃”。
張秋瑞的小說以細膩的情感描繪和深刻的生命感悟為特色,與《萌芽》的定位不謀而合。
最後一個選擇,是市區的《瀟湘雜誌社》,這間雜誌社開設在星城。
麵對這四個各有千秋的選擇,張秋瑞陷入了深思。
其實張秋瑞想投《延河》。她認為,作為一份有著深厚文學底蘊的雜誌,《延河》更能理解和欣賞她作品中的情感深度與文學價值。
最後,張秋瑞還是決定投稿《瀟湘雜誌社》了,因為她不知道要不要改稿子的,要是要修改的話,自己前去市區也方便的。
因為這個年代,出個遠門還要生產隊寫介紹信的,她本來就是星城人,去市區省下許多繁瑣的手續。
在九月三十號的時間,張秋瑞終於把小說寫完,修修改改,抄寫完了。
郵寄出去之前,張秋瑞另外還‘抄’了三首詩和小說一塊郵寄到《瀟湘雜誌社》。
三首詩,一首《致橡樹》,後世這首詩被高中語文教科書內容,可見這首詩的質量,不過現在歸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