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江南重賦(1 / 2)

朱雄英的這種說法,讓朱元璋心緒難平,他突然間覺得自己身上好像背了無數頂大黑鍋,數不清的人在把各種罪責往自己身上推,就算自己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但也不過是曆代皇帝都會做的事,更何況自己還有那麼多的功績。

在這一刻,他算是明白什麼叫放大過失,不談成績了。

“咱應該給江南減輕賦稅嗎?”朱元璋問道。

朱雄英沉默了片刻,“這個問題很複雜,減輕賦稅是應該的,但該怎麼減要弄清楚。江南賦重,不是苛待的問題,也不止是江南富裕的問題。”

朱標倒是有些困惑,在他看來,江南賦重的原因就是江南富裕,不在這征收,難道去貧瘠的地方征收嗎?

“江南賦重的根源在於官田,而官田的賦稅是比民田重的。”

“你的意思是,咱收了太多的地?”朱元璋的語氣裡透著清晰可聞的不認可

朱雄英察覺到了自己爺爺語氣的變化,但毫不在意地繼續講解道:“江南官田數量的上升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我在未來看過一些學者的解讀,這個過程至少經曆了三個時期。首先是賈似道實行的公田法,當時宋廷大量購買了江南一帶的土地,成為官田,江南賦重也是從此開始冒頭的。”

朱標趕忙衝進了自己兒子的房間裡,找出了筆記本和黃金鋼筆開始記錄了起來。

“宋朝滅亡後,元廷沒收了大量宋代皇族,官宦人家的田產和宋朝本身就有的官田,於是官田數量又增長了一個台階。”等老爹回來後,朱雄英繼續說道,“為了穩定統治,元廷在立國之初搞了一波賜田,但很快又沒收回來,這一賜一收之間,元廷的官田就又擴大了數倍。”

朱元璋覺得這個做法很不地道,但又很對他的胃口。

“然後就是張士誠管理蘇杭後,他也搞了大量的官田,他的做法是把全部宋元時期的官田收入囊中,然後他和他的手下還要繼續征占大量的土地。所以在張士誠時期,所謂的官田數量又上了一個大的台階,當時光蘇州一府的稅糧就達到了一百萬石。”

這些數字朱元璋是非常熟悉的。

“最後就到了爺爺您這了。按照慣例,您打下了江南後,就把張士誠搜刮的官田並到了自己的賬上,與此同時,江南地主不但與我大明離心離德,同時還繼續興風作浪,大肆兼並,詭寄錢糧等等。”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爺爺您自然是零容忍,雙倍的那種。所以就出現了大規模地沒收江南地主田產為官田的操作。這應該叫曆史慣性吧,張士誠這麼搞,陳友諒這麼搞,王保保在河南懷慶府也是這麼搞的。”

朱雄英也是無奈聳肩。

“經過這一輪的發展下來,到我們大明管理天下時,江南一帶官田所占的比例就達到了當地田產的三分之二,而官田的稅賦又是比民田高出很多倍的,所以江南一帶賦重的原因就來源於此。外加上又是亂世,賦稅之高本身就前所未有,所以江南一帶的百姓在懷念什麼呢?”…。。

其實在這一點上,朱元璋是意識到了的,尤其是他記得,當初自己給官田賦稅定額時,有地方耆老將陳友諒征收賦稅的圖冊呈遞給了自己。

這份圖冊上的稅收定額高得離譜,真要是按照這個冊子上的標準征收賦稅,隻會造成更大的動亂。於是他殺了這個想邀功禍國的老頭,後來定下的稅額也比原本的低了很多。

“咱已經不止一次降低官田的稅賦了。”朱元璋說道。

“首先是減得不夠多,因為原本征收的就高。”朱雄英說道,“其次是執行上的結果應該不好。我看過史料裡大概說過,您在洪武二十一年處理過一批沒有嚴格執行減低賦稅的官吏。說明這件事在執行層麵上是有很大阻力的。”

朱元璋低眉沉吟,他意識到了這件事背後更深層的問題。

“在明宣宗時期,就是四叔的孫子朱瞻基在位時期,試圖減輕官田的賦稅。但被戶部駁回了。後來他為這件事專門找了當時的戶部尚書胡灐,親自監督,才推動了一次減賦。”

聽到老四的事情,朱元璋很不滿地哼了一聲。

朱雄英失笑,繼續說道:“朱瞻基之後,我們大明的皇帝就沒人敢去減輕官田的賦稅了,因為在那個時候,大明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困難,再減賦,大明就真得破產了。”

朱元璋和朱標聽到這,都格外憤怒,他們知道後世大明朝那種窮得響叮當的處境。

“所以關於江南減賦的問題,著力點還是在官田上。可現在的大明各方麵開支都很大,社會也才剛剛穩定,所以在沒有打開新的經濟增長點之前,這種減賦又是難以實現的。”

朱元璋仰頭一歎。他有些時候,雖然不多,但依舊存在,會暗自期望自己的大孫不要知道那麼多東西,這樣他就也不會跟著知道那麼多東西,這樣一來他就能按照自己原本的設想來劃定大明的未來了。至於這些設想對不對,能不能沿用萬世,這都不重要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