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勞動分工確立後,人們通過勞動生產而得到的物品,隻會占有自己日常生活消耗中的一部分,剩下的生活必需品,就必須靠自己剩餘的勞動生產物品和彆人交換才能得到。”
張榕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著。
“但剛開始的交換並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比如獵戶老張想用自己獵到的野豬,去交換屠夫老李家熬製的肥油,可屠夫並不需要老張的野豬,於是交換就不可能完成。”
“當這樣的情況普遍發生後,就會有一些聰明的人隨身攜帶了一些大家都願意接受的物品,作為交換的媒介。這些東西可能是漂亮的貝殼,柔軟的獸皮,甚至可能是溫潤的石頭,通過不斷的交換,不斷的發展,最終這些東西都變成了金屬,變成了銅錢,變成了銀錠,變成了黃金。”
道衍隨著張榕聲音,享受無比的晃動著自己圓潤的腦袋,這樣簡潔明晰的道理,讓他聽多少遍都樂意。
“為什麼用金屬?因為他們不易磨損,又容易分割和熔合。要知道,最初用來充當交換媒介的大多都是普通的金屬條塊,他們沒有經過鑄造,於是第一個問題就誕生了,那就是稱量。為了保證它的價值,人們在交換物品時必須準備一個精密的工具來對其進行稱重。”
“更何況,這其中還有成色鑒定的問題,這就導致了很多人會收到一些雜質很多的金屬,從而蒙受了經濟損失。”
陳森在一眾中小商販的簇擁下,朗聲的頌念道。
“等等,是不是就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有了鑄錢啊?”一名裁縫店的小老板問道。
“說的沒錯。”陳森也是激動地點頭,“為了防止老百姓被騙,朝廷一開始的方法,隻是在貴重的金屬上加蓋公印,讓大家知道這是朝廷認證過的金屬,純度足夠。但這並不能解決金屬重量的問題,於是鑄幣製度就應運而生了。”
“首先被大家廣而接受的就是銅錢。”李祺有些不習慣報紙上那叫做標點符號的東西,“但隨著曆朝曆代的皇帝主動對銅錢中銅的含量進行稀釋,銅錢也漸漸不再根據其本身的含銅量來代表其價值了,而是直接通過銅幣的名稱來表示,這就叫貨幣符號化。”
李善長眉頭緊鎖,他對這樣的文章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感到格外震撼,這絕不是自己那位老夥計能做出來的事,因為這篇文章裡藏著統禦天下的知識。
“你也太寵那個和尚了吧。”李善長低聲嘟囔了一句,語氣裡似乎還透著一抹小怨氣。
“爹,您說什麼?”李祺問。
李善長擺手,“繼續念。”
“舉個例子,在唐朝之前,貨幣通常都可以稱為記重錢,貨幣本身的名字代表著它的價值,比如五銖錢。但到了唐朝立國後,唐高祖李淵鑄造了開元通寶,開元通寶不再以重量為名,而是直接變成了寶文幣製,就是皇帝直接規定了這一枚銅錢能買多少東西,這就是貨幣的符號化。”…。。
沈莊頗為激動地在房間裡來回踱步,這些道理其實他都多少明白,但他從來沒有聽人這麼直接明了的講清楚過。
陸和仲也是一邊讀著手中的報紙,一邊難以壓製自己心裡翻滾的心緒。
“但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分工的細化,隨著商業貿易的擴張,金屬貨幣已經漸漸無法承擔起商品交換媒介的作用,這是因為金屬本身也是商品的一種,它不僅有自己的損耗,而且運輸不便,最重要的是其價格本身也是隨時波動的。”
“在商業流通的過程中,金屬貨幣會因為其內部金,銀,銅含量的不同引起價值變化。同時不同時期,同等數量的金,銀,銅也因為其本身的價值變化,影響著金屬貨幣的價值變化。”
“所以,為了應對這種問題,人們開始第一次使用紙幣,那就是在宋朝時期短暫出現過的交子。”
很多世代經商的小老板都知道這個在四川出現過的交子,通過父輩們的言傳身教,他們對這種東西嗤之以鼻。也是在一瞬間,他們就把交子和手中的洪武寶鈔畫上了等號。
“和漢朝時期,漢武帝稀釋銅錢中銅的含量來搜刮天下的財富一樣,交子很快就成為了朝廷的斂財工具。相比於銅,交子斂財更方便,因為它就是一張紙,朝廷想怎麼印就怎麼印。於是不過幾十年間,交子就變成了廢紙。”
看到這的詹徽,氣得差點沒直接跳到房頂上去,這樣的文章出現,不是要倒反天罡嗎?當今皇帝為何會如此糊塗!
“隨著時代的發展,紙幣的推動已經是曆史趨勢,所以到了元廷統治時,又發行了中統鈔,同樣的,元廷也因貪得無厭,對中統鈔進行濫發,後又實行換幣,即至元通行寶鈔,結果相同,因為濫發導致這些鈔票再次成為了廢紙。”
“為什麼總是這樣?難道朝廷就不能控製一下嗎?”醫學院裡,一個學生很是憤慨地發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