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版稅(1 / 2)

東升的旭日,讓清晨的白霧染上了一抹血紅。

在這樣的天光下,應天府的街頭巷尾沒有了往日的那份熱鬨。

儘管為了活下去的小民依舊和從前一樣在奮力的四處奔波,可真正在懂得何為生活的那群人,卻被揮之不去的死亡陰影籠罩了起來。

升鬥小民們並不在乎衍聖公是誰,他又是因為什麼而死。可任何學過聖賢之道的讀書人都不得不去在乎,不得不去探究。

科考即將開始,國朝卻如殺狗一般,殺了這些讀書人心中的圖騰,這是何等讓人震恐的事。

但讓他們真的去罵一句國將不國卻又實在是開不了口,在確鑿的證據麵前去顛倒黑背,他們實在做不出來,至少表麵上不可能為此搖旗呐喊。

讓他們罵不出口的關鍵,當然不全是所謂的正義不能被顛倒,而是這位衍聖公在直觀表現上,的確站到了一眾學子的對立麵。

為了一己之私,煽動大家對抗科舉,毀掉大部分人的前程,這樣的做法實在過於惡劣。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任何試圖想為這件事辯駁一二的人,都會被那些堅定要走科考道路的普通學子,扣上一頂破壞科舉的大帽子。

可衍聖公的事對他們造成的衝擊,實在過於巨大。

於是沉默成為了此時此刻,眾多學子和士人,唯一能給出的應對方式。

至於這次事件的背後,關於教育權柄的爭奪問題,對於當下的年輕學子們來說,其實依舊是一件看不清道不明的東西。

畢竟沒有哪一本聖賢書直言不諱地告訴他們,世道運行的底層邏輯,其實就是對資源的爭奪和掌控。就算法家的學說在這件事上已經提出了足夠多的方法論,但到了當下的這個時代,也沒有多少人真正的去研究它了。

久而久之,這樣的認知隻會在一些大家大族自己的圈子裡,以言傳身教的方式隱秘傳承下來,沒有人會公開的去說明,教授。

要知道,哪怕是在讀書人自己的群體裡,三六九等的概念也是依然存在的。不了解這份底層規則的人,哪怕是讀書人,也隻能活在這個群體的最底層。

而每一個群體,都需要有底層來提供養分。

除了這一原因之外,另一個讓他們無法去思考到這一核心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剛開國的大明朝,對基層的控製力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那種到了王朝前中期才會在地方擁有絕對統治力的地主鄉紳,目前都夾著尾巴,低著頭在乖乖當狗。

所以當報紙上的文章,將孔訥推動整個罷考事件的動機歸結為和北元串通時,並沒有多少學子覺得這樣的說法有什麼問題。

畢竟向往大元的心思,很多大家大族的子弟都有。

“無天下之心,隻求追逐一己之私欲,為此不惜挑動朝局的穩定,破壞天下的安寧,這樣的人有何麵目說自己是聖人之後!”…。。

李希顏看著報紙上對衍聖公的定性,心裡翻起了一陣陣的酸楚。

他和那些未經世事的學子不同,他知道孔訥為什麼會冒天下之大不韙來做這件事,所以他忍不住問道:“太子殿下,此說法是不是太重了。”

“還有更重的,想聽嗎?”朱標似笑非笑地回答道。

李希顏愣了一下,他發現自己已經有些不認識這個太子了。

“殿下,衍聖公之爵位,還是應該酌情複立。”蘇伯衡直言道。作為宋濂的好友,他相信自己能在這位越來越有君王氣度的太子麵前,掙到一些臉麵。

“不立了。”朱標很是堅決的回應道,“立來做什麼?讓他們在地方為非作歹嗎?於國於民,我都沒有看見他們有什麼作用。”朱標抬手製止了想繼續勸說自己的蘇伯衡,“孔夫子的學說,沒有衍聖公就會失傳了?沒有衍聖公你們就不想尊孔了?”

“臣等並無此意。”

李希顏,蘇伯衡和方孝孺同時說道。

方孝孺在李,蘇二人麵前是絕對的小輩,所以在此刻並沒有他說話的份。

“孔訥的事已經告一段落,你們也不要想著再去為一個敢挑動國朝穩定的罪人說話了。他沒有被父皇送進解剖院已經是看在孔夫子的麵子給的優待了。”朱標非常嚴肅地看了三人一眼,“說回正題,父皇的意思很明確,他知道二位可能無法接受當下的一些變化,所以二位如果想要離開的話,父皇會特彆恩準,禮送二位衣錦還鄉。父皇不願意強求,但我還是希望二位能繼續留下來。”

蘇伯衡沉默了,在大明的教育風向出現改變的情況下,他的確想離開。但他又有些舍不得自己剛剛收的徒弟。在他的眼中,這個徒弟是那麼的聰慧過人,那麼的勤奮努力,甚至在心中還暗藏了一份堅毅不拔,他隱約覺得這個孩子有著天子的器量。

蘇伯衡忍不住去想,也許太子已經有些偏離了宋濂當初的教誨,但這位真正意義上的皇長孫還有希望。

比起蘇伯衡,李希顏倒是沒有沉默,也沒有猶豫,“臣願意繼續留在大本堂,為陛下教導皇子皇孫。”

朱標點了點頭,麵上的笑容平淡,眼中的目光也透著不易察覺的疏離,接著他看向了方孝孺,“你願意繼續留下來嗎?”

“臣願意為陛下和殿下出力。”方孝孺恭敬地回答。他可一點也沒興趣回老家去。

“如此甚好。”朱標的目光落回到了李,蘇二人的身上,“既然二位先生願意繼續為朝廷效力,那還請有勞二位共同出任這次科考的考官。”

李,蘇二人都是一驚。一旁的方孝孺則是無比的羨慕。

“敢問這次的主考由誰來擔任?”蘇伯衡問。

“自然是我的父皇。”朱標答道,“我想關於這次考官的人選,二位之前應該也是有所耳聞的,除了二位是主要候選人之外,還有宋訥,吳沉,詹徽,原本孔訥也在其中。”朱標搖頭,“總之,父皇對這次科考很重視,還望二位不要和孔訥一樣,讓他失望。”…。。

“臣心中有數,一定不讓陛下失望。”李希顏鄭重地行了一禮。

“臣也是。”蘇伯衡附和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