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生則在一邊幫他們添飯,時不時愛惜地撫摸著原野分給她的“小烏丸”,小臉上全是歡喜,而阿清也在試穿分配給她的胴丸,不時稍微活動一下,看看對靈活性影響有多大,難得臉上出現好奇之色。
桃井兄弟雖然分到的是皮劄甲,但一樣很興奮,互相幫忙往身上套,似乎躍躍欲試,看樣子很想趕緊披甲上陣去捅兩個人。
原野也不管他們,吃完飯隻讓桃井兄弟喂好牛,明天早點還回,然後直接宣布解散,回去玩他的甲去了——身為男人,大部分都會對甲胄感興趣,就像現代導彈都滿天飛了,甲胄已經屁用沒有,竟然還有一幫人天天在研究,可見男人很難抗拒這東西。
他回到自己的房間,打開老板送的“具足櫃”,將裡麵的三具三足都取出來。之前他很趕時間,在店裡也沒細看,隻是讓阿滿確認沒問題後就直接買了,現在才有機會細瞧。
這套具足是最新款的“當世具足”,直譯的話,意思就是“現代鎧甲”。
曰本盔甲也是有發展過程的,先是從彌生時代的木製短甲,發展到古墳時代的銅掛甲,再到奈良、平安時代的綿鐵甲,再到平安時代、鐮倉時代、室町南北朝時代的大鎧,然後就到了現在室町時代末期的“當世具足”。
這種甲胄相對於大鎧,更注重防禦近戰武器,畢竟戰爭模式變了。
鐮倉時代及其以前,作戰主體是武士,作戰方式主要是騎馬對射,所以甲胄對箭矢防禦性要求較高,左手通常帶著大幅袖甲,以代替盾牌來遮擋箭矢,右手則隻有簡易的籠手,沒什麼防護力,以保證靈活性,好放箭射殺敵人。
但“應仁之亂”以後,作戰主體中加入了大量足輕,人數越來越多,單靠射箭很難阻止敵人一擁而上,作戰方式也隨之改變,開始短兵相接,互相拿長槍捅刺,所以“當世具足”應運而生,成為目前主流甲胄。
原野現在就買了這麼一套“當世具足”。
兜是“突形兜”,整體由十八塊梯形精鐵鐵片攏成,有前盔簷,而且前盔簷原本還插著一排金箔扇形的前立,金光閃閃,令人矚目,看起來好像在方便敵人瞄準集火,他不肯要,全拔下來退掉了,少花了一貫五。
胴丸是“橫引板胴”,他沒學過武技,又身材高大,靈活性很一般,所以乾脆防禦力拉滿,直接上了板式胴丸,也就是把橫向的精鐵鐵片用鉚釘從上到下連接起來,把胸腹裝進一個“鐵皮桶”裡,被人拿長槍捅上去也沒關係,很令他安心。
同時胴丸背後還鑲嵌著一個“受筒”,上麵的卡口叫“合當裡”,底座叫“待受”,可以用來插小旗等指示物,以免混戰一起,阿滿阿清這倆小矮子找不到他了。
整體而言,這胴丸哪怕對上鐵炮,也有一定的防禦力,很有安全感。
袖甲則是“當世置袖”,一種用鐵絞鏈穿鐵紮片的窄袖甲,主要保護手臂,且不影響揮砍,不像大鎧的袖甲一樣,一舉手過肩,甲袖就要翻倒過去,難以做太大的動作。
至於籠手、佩楯、臑當……
籠手是用來保護小臂和手;佩楯是用“腰緒”係在腰上,垂下來保護胯和大腿的,而臑當則是兩塊以鉸鏈串成的長條狀劄甲,用來保護腰腹兩側要害。
除此之外,因為阿滿口舌伶俐,臉皮極厚,還要回來一些沒花錢的小配件,比如形如麵具用以保護麵部的“麵頰當”、保護頸部的“滿智羅”和“須賀”、裝在頭盔上遮雨的“雨付”、保護腳背的“甲足懸”等等。
原野自己在屋裡一陣折騰,發現這玩意挺麻煩,一個人都不太好穿戴,但這些精鐵非常能給他安心感,總算沒被後世網上的一些刻板印象給坑了。
後世網上普遍認為曰本缺鐵,打仗都是穿的竹甲,拿著竹竿互捅,基本和鄉村鬥毆差不多,但就他跑了這一趟熱田來說,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曰本是有點缺鐵,鐵有點貴,但也沒那麼缺,至少放在古代沒那麼缺。
現代搞工業生產,幾千幾萬噸的艦船咣咣咣下海,這曰本有點難,但造幾斤的刀,幾十斤的甲胄,這些鐵曰本還是能湊得出來的——曰本到了現代,鐵礦儲量依舊保有九千萬噸,雖然很難開采,無法用於大規模工業生產,但這儲量放到古代已經很大了,還可以從大明進口,造點刀槍甲胄並不算太困難。
之所以有那種刻板印象,大概是因為曰本人很喜歡給具足上漆抹油吧,畢竟這邊比較潮濕,鐵製品很容易生鏽,為了防潮就弄得甲胄油光閃閃,猛一看材質根本不像厚重鐵器,反而更像竹子,所以才形成了那種刻板印象?
原野想了一會兒沒想明白,也就置之腦後,又重新把具足裝箱,然後拍了拍箱子,膽子又肥了起來,開始琢磨彈正忠家怎麼還沒開始內訌?
可能這就是另一種版本的“心懷利刃,殺心自起”吧,他現在把自己包成了一個“鐵皮人”,都這麼努力了,不信還有人能打死他,倒開始有點期待曰本中世紀的戰爭了,很想看看熱鬨,長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