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麵輿論嘩然的時候。
江淼卻一臉風輕雲淡,正帶著郭站長等人,在拍攝著鰻魚養殖基地、草莓大棚、育種實驗大棚、智能大棚和實驗室。
全副防護服和頭盔,讓幾人仿佛處於外太空的空間站。
“江總,你們的防護措施非常全麵呀!普通員工也是這樣級彆的防護嗎?”
麵對鏡頭,江淼微笑著回道:“是的,因為這是為了避免人體攜帶的雜菌汙染種植區域,同時也是為了員工的健康考慮,畢竟長期從事栽培食用菌行業,有可能會被其中的食用菌的孢子感染。”
“這確實需要考慮。”郭站長又笑著轉過頭,看向一旁正在采收著白鬆露的員工,他好奇地問道:“這個料袋,可以生產多少白鬆露?”
“每袋60∽120克左右。”員工有些靦腆地回道。
郭站長非常驚訝:“真的?”
江淼配合著拿出一個電子秤,然後放在一旁的手推車操作台上:“郭站長,我們可以隨機采收幾個料袋,看一下重量。”
“好,那我就不客氣。”郭站長指了指幾個料袋,采收員立刻扒開料袋表麵的泥土和草木屑。
不一會,五顆白鬆露就被扒拉出來,其形態比較規整,普遍呈現出團塊狀,這也是它的專業學名被命名為“白塊菌”的原因。
五顆新鮮出土的白鬆露,陳列在眾人和鏡頭麵前。
郭站長已經戴著手套的手,輕輕拿起一顆白鬆露,放在了電子秤上,頓時電子秤的顯示屏上,跳出了一個數字:103g
很快五顆白鬆露都上了電子秤。
結果分彆是103克、94克、116克、81克、96克。
郭站長又轉過頭,笑著看向林書雅問道:“看來平均每袋產量就在100克左右,林女士,這樣一畝智能大棚可以布置多少白鬆露栽培料袋?”
“我們一般一層布置6000袋,上下可以布置6層,一共是3.6萬袋。”林書雅對答如流。
郭站長繼續問道:“這樣一算,豈不是一畝可以生產3600公斤?不知道目前的生長周期是多久?我聽說川省攀市的農林研究院,仿自然栽培的白鬆露,需要6∽8年才可以收獲。”
“是的,目前我們公司的白鬆露畝產在3600公斤左右,而生長周期則是95天,這是包括其他準備工作和采收時間的。”
“也就是說,一年可以種3.5茬?”
林書雅笑著點了點頭:“是的,不過我們還要考慮到智能大棚的維護,以及定期對大棚內部進行一次全麵消殺,因此每年生產3茬,是一個比較適合的周期。”
“江總,這一片智能大棚有多大?”
“150畝。”
“讓我捋一捋。”郭站長假裝思考:“150畝,每畝3600公斤,一年三茬,一年可以生產1620噸,平均每天生產4.4噸左右。”
江淼笑著配合著:“沒有錯。”
“我打聽到,目前國際市場上的白鬆露價格已經下跌到了每公斤4500元左右,不知道未來白鬆露的價格會不會繼續下跌,讓普通老百姓也可以一飽口福?”
江淼直言不諱地解釋起來:“短期內不會,因為目前我們的產能,剛剛好可以滿足全球高端市場的需求,除非進行大規模擴產,不然價格仍然會維持在每公斤1000∽4500元左右,考慮到收回科研成本和其他投資,這個價格至少會維持五六年左右,然後再逐年下降。”
“原來如此,確實,對於農業企業而言,前期的巨大投入,肯定是需要收回成本。”郭站長對此也一臉理解。
畢竟將價格打下來容易,問題是企業前期的巨大投入無法快速回本,這會導致資金鏈被拉長,從而出現繼續研發的投入不足。
“其實對於白鬆露而言,我對白鬆露的定位是調味品,因此普通工薪階層想嘗嘗鮮,也可以網購我們公司接下來要推出的特彆嘗鮮款,40塊錢50克。”
這顯然是一條植入廣告,也是江淼和郭站長商量過的,10秒廣告,價格收是3.2萬。
郭站長拿著一盒嘗鮮款的小球白鬆露介紹起來:“這個價格確實非常給力,海陸豐公司的白鬆露香味、鮮度、大小都可以和意大利白鬆露相提並論。”
“而在此之前,意大利白鬆露在國內的零售價普遍在每公斤1萬以上,也就是說,50克意大利白鬆露至少需要500塊錢。不過,江總,這種小球白鬆露,和大球白鬆露之間有什麼區彆嗎?”
江淼笑著搖搖頭:“沒有什麼太大區彆,兩者的菌種都是一樣,主要是生長過程中,因為一些細微的環境變化,導致一小部分白鬆露生長得比較小,但是其風味積累都是達標的。”
“那我就放心了。”郭站長放下手上的嘗鮮款小球白鬆露,又看向林書雅:
“林女士,你接下來有什麼計劃?繼續研究白鬆露?還是向其他沒有被人類征服的食用菌發起挑戰?”
林書雅自信地說道:“白鬆露栽培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繼續研究的價值不大,我近期確實打算研究其他食用菌。”
“方便透露一下嗎?”
“自然可以,我近期打算研究羊肚菌大規模量產技術。”
郭站長眉頭一挑:“哦?據我所知,目前國內的羊肚菌已經可以人工栽培了,林女士是打算讓羊肚菌變得更加高產嗎?”
說到了自己的專業領域,林書雅越發自信起來:“是的,其實在研究了白鬆露的人工栽培技術之後,我認為共生類型的食用菌,並非難以攻克,而且所有的食用菌都存在一個最佳生長環境,隻要我們可以在智能大棚之中,就這些條件湊齊,那產能可以實現跨越式的提升,生長周期也可以壓縮到了幾個月,就如同白鬆露那樣。”
郭站長笑著麵對鏡頭,用抑揚頓挫地語氣說道:“相信全國的觀眾朋友和郭站長一樣,都非常期待可以林女士將羊肚菌、雞樅菌、紅菇之類,又好吃又產量稀少的名貴食用菌,研究出人工栽培技術,讓這些山珍飛入尋常百姓家。”
很快第二期視頻,就在當天晚上剪輯出來。
顯然17村頻道也知道林書雅的熱度很高,因此快馬加鞭完成了視頻剪輯和二次配音,便將視頻發出來了。
這個視頻一播出,播放量直線上升。
阿b平台上的17村社交賬號。
一小時累計播放量已經突破50萬次,評論更是達到了4萬多條。
其他社交軟件上,甚至連國外的油管、x等平台,都呈現出播放量節節攀升的情況。
x平台上的視頻下方評論區。
西西裡島的安妮:【我的天?白鬆露人工栽培技術?】
羅馬執政官:【這就是傳說中的發達國家粉碎機嗎?我們又一個產業被攻陷了,誰來拯救歐洲?】
波斯貓:【期待。】
杆菌又胃生:【白鬆露而已,不及我天竺瑪莎拉。】
李維德:【昨天晚上已經在半島酒店吃到了,味道不錯,和意大利白鬆露沒有什麼區彆。】
美食作家蔡饕:【前天去內地吃了一次,味道和意大利白鬆露差不多,但有點小區彆,海陸豐白鬆露那種泥土芬芳比較柔和一些,而且甜味更加明顯,比較適合東方人的口味。】
榴蓮園裡的刺蝟:【蔡老師都這樣說,我非常期待在大馬可以吃到。】
開源馬聖:【祝賀你們又取得一個技術突破,期待在阿美麗卡可以吃到你們的產品。】
小澤三郎:【國內為什麼研究不出這種技術?東瀛越來越差勁了,以後隻能跪地上仰望爸爸了。】
隻喝可樂的伍德:【這技術肯定是從阿美麗卡竊取的,不可原諒。】
如果是國外的社交軟件上,對於海陸豐公司的白鬆露人工栽培技術,評論是偏向於技術本身和對於意大利白鬆露的產業影響。
那此時國內的社交軟件上,評論區可謂是群魔亂舞狀態。
有人讚歎技術牛批。
有人陰陽怪氣白鬆露價格太高。
有人抨擊漢東大學和杜博倫父子。
有人故意玩梗。
有人質疑林書雅太年輕了。
有人惡意引戰。
總之,互聯網上主打就是物種多樣性。
說不定現實中唯唯諾諾的宅男,在網上就變成了舌戰群儒的鬥士,或者變成口出狂言的狂生,或者化身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噴王,或者肆無忌憚的放飛自我。
當然,很大一部分人,其實是沉默的絕大多數,他們更多偏向於理性的讚美和討論。